第433章 岂非成了空谈?(1 / 2)

离开书院时,新任总督回头望去,只见夕阳余晖中,姜淮素衣宽袍,负手立于书院高处的“观澜亭”,目光平静地望向烟波浩渺的运河。

那里,千帆竞渡,秩序井然,皆遵循着他亲手制定的新章。

那里,有他播下的火种,已呈燎原之势。

风暴似乎止息,但姜淮的身影,却已与这他亲手重塑的江山,融为一体。

他不再需要站在风暴眼里,因为他本身,已成为了这片土地上,一种新的秩序,一种新的……常态。

帝国的天空,仿佛恢复了平静。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有些东西,已经永远地改变了。

而那个始于船头望江的誓言,也以一种超越所有人预期的方式,得到了实现。

.....

清流书院,春。

书院藏书楼的顶层,烛火通明。姜淮与顾青岩对坐,面前摊开的并非经史子集,而是一摞摞来自全国各地的科举试卷抄本和成绩名录。

“景行,你看这份。”顾青岩指尖点着一份江南乡试的榜单,声音带着压抑的愤怒,“中举者六十人,四十三人出自江南七大姓。

而这七大姓中,有半数子弟的文章,据老夫观之,平庸至极,甚至文理不通!可他们的名次,却远在诸多寒门才俊之上!”

钱文奎在一旁补充,语气苦涩:“我们书院有三位学子,模拟考常年名列前茅,此次乡试,两人落榜,一人勉强中末位。

据他们私下说,考场之中,邻座有世家子公然翻阅夹带,巡考官竟视若无睹!”

周崇明将一叠数据推上前:“大人,这是近五年来,进士及第者出身统计。寒门比例,从三成已降至不足一成!权贵舞弊,已成常态,寒门晋升之阶,几近断绝!”

室内陷入一片沉重的寂静。书院培养了人才,却无法将他们送上应有的位置,这无疑是致命的打击。科举的腐败,正在无声地绞杀姜淮为之奋斗的一切。

姜淮沉默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他的脸上没有愤怒,只有一种深不见底的凝重。

他深知,科举是帝国选拔人才的根基,也是权贵维系特权的最后堡垒。触碰这里,比当初整顿漕运、盐政更加凶险,是在与整个官僚体系最深层、最顽固的利益集团为敌。

“他们是在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姜淮终于开口,声音低沉,“书院,可以存在,但想通过科举,动摇他们的根本?休想。”

“我们必须改革科举!”钱文奎激动道。

“如何改?”顾青岩泼了一盆冷水,“废除科举?不可能。变动考试内容?阻力太大。触动考官任命?那是吏部和阁老的禁脔。”

所有人都皱紧了眉头,这是一个看似无解的死局。

就在这时,姜淮的目光,落在了桌角一本前朝杂记上,上面记载了一种早已被遗忘的、用于防止吏部考功司评核舞弊的“糊名”之法。他眼中骤然闪过一丝精光。

“我们不触动考试内容,不废除制度,甚至……暂时不直接挑战考官的权威。”姜淮的声音带着一种奇异的冷静,“我们只做一件事,让考官在评判时,不知道这张卷子,是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