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中医的发展(2 / 2)

视察结束,陈小满和安雨琪并肩走出集团总部。

夕阳给他们身上镀了一层金边。

外人看来,这或许只是一对年轻的、成功的夫妻企业家。

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他们守护的,是一份源自古老智慧的责任,以及一份面向未来的从容布局。

陈氏集团,这艘悄然成型的商业之舟,正按照它主人的意志,稳健地航行在时代的浪潮中。

视察结束后,陈小满做出的几点指示被迅速执行。

集团内部进行了一次悄无声息的自查和流程梳理,采购、财务等关键环节的制度变得更加严谨、透明。

几位职业经理人对这位年轻老板的敬畏又加深了一层,他平日看似不管事,但一旦开口,必然直指要害,且要求必须落实到位。

陈氏集团这艘商业之舟,在陈小满的掌舵下,继续沿着“守正出奇”的航线稳健前行。

房地产业务提供的丰厚利润,并未被用于盲目扩张或奢侈享受,而是大部分沉淀下来,成为了集团坚实的资金池,并持续投入到两个方向:一是对核心中医药业务的滋养与孵化,二是用于前瞻性的战略储备。

这天,安雨琪拿着几份文件来到陈小满的书房。

“小满,这是中医药研究所那边提交的申请报告。

他们希望能引进一套先进的药物分析设备,对几个经典古方进行更精确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质量控制标准建立。

还有就是,想扩大一下成药试制车间的规模,‘山楂丸’和‘藿香正气水’的市场反馈极好,供不应求。” 安雨琪顿了顿,补充道:“这两项,都需要不小的投入。”

陈小满接过报告,并未立刻看数字,而是先仔细阅读了项目的目的和预期成果。

“嗯,是该走到这一步了。”他沉吟片刻,“总是凭经验、靠口传心授,难以规模化,也更易良莠不齐。

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透、说明白老祖宗的东西,制定出清晰的标准,这是正道。

批!”

他拿起笔,在申请上签下名字,没有丝毫犹豫。

“资金从地产项目的利润里直接拨付,要确保最快到位。

告诉研究所,不要怕花钱,但要出实实在在的成果。”

安雨琪笑着点头,她又拿出另一份计划书:“还有,我和几位老医师商量了一下,想以集团和医馆的名义,设立一个‘杏林新苗’奖学金计划。

资助那些家境贫寒但对中医有天赋和热忱的年轻人,系统学习中医。

我们可以和几所中医药大学合作。”

陈小满的眼睛亮了起来,这是他一直想做却觉时机未成熟的事。他看向安雨琪,目光柔和而赞赏:“这个想法好!雨琪,你总是能想到我心里去。

这件事你亲自抓,一定要做好。

这不只是给钱,更要建立导师制,让老师傅们带着,不能让好苗子走了弯路。”

于是,在不为外界广泛关注的情况下,陈氏集团的资金悄然流向了中医药的基础研究、标准化建设以及人才培养。

这些投入,短期内看不到显着的经济回报,却关乎行业的长远未来。

另一方面,陈小满也并未忘记南锣鼓巷的根。

他指示集团旗下的物业公司,对他们持有的几处位于老城区的房产,进行一种“修旧如旧”的改造。

不是开发成高档商业区,而是改善原有的居住条件,加固结构,增加必要的厨卫设施,却最大限度地保留胡同院落的风貌和邻里生态。

租金也维持在合理的水平,优先租给老街坊或引入与文化传承相关的小业态。

当95号院的几户人家发现房子被修缮得更加宜居,却不用被迫搬迁,而且租金几乎没涨时,都对幕后那位“神秘的陈老板”感激不已。

他们并不知道,这份善意就来自那个他们看着长大、总是气定神闲的陈小满。

偶尔,陈小满还是会和安雨琪一起,回到陈氏医馆坐诊。

他看病的方式依旧,三指搭脉,寥寥数语,却能直指病根。

开的方子也依旧简洁有效。

只是现在,他开的某些成药,可能就来自自家那个日渐现代化的试制车间。

他建议某些疑难病人去做的检查,或许会安排在集团参股的、引入了先进设备的医疗机构。

一种奇妙的循环正在形成:商业上的成功,为传承与济世提供了更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更广阔的平台。

而秉承初心的医道实践,又反过来为商业注入了独特的品牌内涵和社会价值,吸引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才与资源。

夕阳下,陈小满和安雨琪再次漫步在南锣鼓巷。

安雨琪看着修缮一新的院落和袅袅炊烟,轻声道:“小满,有时候觉得像做梦一样。

我们从这里走出去,好像做了很多事,但又好像什么都没变。”

陈小满握住她的手,目光温暖而坚定:“变了,也没变。

变的是我们有了更大的能力,不变的是根还在这里。

商业是术,医道是心。

以术养心,以心驭术,方能走得远,也不忘来路。”

他们的身影消失在胡同的尽头,而陈氏集团所代表的那股融合了传统智慧与现代商业文明的力量,正如同春雨般,无声地滋养着这座古老的都城,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悄然塑造着一个不同于傻柱饭馆、却也同样精彩的、属于这个时代的全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