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长期居住在西苑有个好处,就是身边太监奉旨出宫办事特方便。
只需要走几步过一道西安门,就出宫到了西城,不像之前那样麻烦。
太监李芳奉命来到锦衣卫,向暂代掌事的张爵传达了旨意,然后就召集相关人等问话。
“将白榆也叫过来。”李芳又补充。
张爵愣了一下:“白榆现在并非锦衣卫人员。”
李芳解释道:“皇爷原话是所有相关人员,白榆也该算是相关人员之内。”
但是很快就得到了回报,白榆今天一大早就出阜成门,前往西郊勘察建厂地址去了,预计要到傍晚的时候才能回来。
李芳有点怀疑的:“正月十五还出去做事?莫不是故意回避询问?”
白家派来回话的门客吴承恩答道:“这是为了今年的嘉靖朝四十年献礼工程,所以白生才会如此兢兢业业,想着要尽早启动,给万寿节增添瑞气。
现在已经紧急派人去城外找了,确实无法确定能何时找到。”
李太监轻笑了几声就没再质疑了,可以理解,又能捞钱又能讨好皇上的事情,谁不积极?
总不能为了白榆一个次要人物就干等着,主要人物到了,该开始就开始。
此时几位锦衣卫官心里都惊疑不定,实在不明白皇帝为何题大做。
如果确实引起了皇帝关注,只需下一道圣旨就可,为什么会派一名大太监来问话?
李芳先对上奏检举钱威白榆勾结的朱希孝发问,朱希孝很谨慎的答了一遍,措辞和调子与奏疏中差不多。
而后李芳又对老指挥张爵问道:“钱威和白榆勾结之嫌疑,你如何看?”
张爵答道:“这二人共事了将近一年,彼此之间十分熟悉,行事习惯于配合而已,成勾结就太夸大其词了。”
朱希孝忍不住插话:“这是包庇之言!如果当众殴打锦衣卫官也能叫行事配合,哪还有什么不能称为勾结?
更何况这二人勾结事例不止一件,去年年底将近半个月,他们二人联手在曲行两院横行霸道,欺压乐户,霸凌士子,致使京城怨声载道。”
李芳叹口气,他已经尽力保持客观公正了,怎么你朱希孝还主动往枪口上撞?
然后李芳对朱希孝问道:“那为何不见你上奏?”
朱希孝答道:“涉及教坊司归礼部管辖,白榆又是历事监生身份,朝廷自有言官纠劾,不用我多此一举。”
李芳继续:“也真是被你中了,近日还真有两本御史弹章,只比你的奏疏稍早两日,看来你是知情了?”
朱希孝稍微愣了愣,纵然政治意识一般,此时也感觉到有点不妙了。
听到李太监的反问,朱希孝回过神来后连忙叫道:“对于御史弹章我不知情!完全不知情!”
对朱希孝的回答,李太监没有进行任何质疑。
他只负责把尽可能多的回答带回去,至于如何判断,那是皇帝陛下的事情。
但朱希孝却觉得天快塌了,如果这个问题解释不清,那就真误会大发了!
一个企图做锦衣卫掌事的锦衣卫官,如果和御史联手构陷同僚,这可就是天大“丑闻”了啊。
朱希孝情急之下,很直白的辩解道:“这是巧合!
在下绝对没有串通御史,一起联手上疏纠劾钱威和白榆!”
看着逐渐失态的朱希孝,老指挥张爵和钱威仿佛旁观者清,两人心里不约而同的产生了同样的疑问:这真的是巧合么?
虽然两人的政治天赋都很一般,但作为老江湖,他们也都明白一个道理,政治中越相信巧合死的越快。
钱威隐约知道,白榆先前暗地里找御史弹劾自己的事情,准备把这当成一个“加分项”。
道理很简单,一个能被御史弹劾的锦衣卫官,才更容易获得皇帝青睐。
但后面呢?朱希孝为什么也像是“失了智”,跟着上疏弹劾他钱威和白榆?
一方面是受到了白榆当众殴打袁千户的刺激,另一方面是听了老指挥张爵和他钱威联手占位的密谋。
所以朱希孝才会进行反击,上疏检举他钱威和白榆,以此树立威望,打击他钱威的势头。
但现在回过头再看这个“反击”,似乎更像是白榆故意引蛇出洞,勾引朱希孝出招反击。
只要朱希孝一出手,就能和御史弹章呼应上了。
到此钱威钱指挥终于恍然大悟,难怪白榆当初不顾后果的当众殴打袁千户,难怪白榆故意把己方密谋散布出去。
都是为了给朱希孝动机,让朱希孝忍不住出手反击啊。
老指挥张爵也渐渐的琢磨出味道了,后背冒出了一层冷汗。
难道白榆听到西城街道房官军哗变的消息,就立刻开始布局了?
别人全都把这事当个乐子看,就白榆把“坏事”变“好事”,从中看到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