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集:《城市轨道交通的伦理建设标准》(2 / 2)

周阿公盯着他看了半天,终于把烟杆揣进兜里:“我信你一次。要是三天后没结果,我就带着全村人去工地门口坐着。”

回到指挥部,陆则明连夜修改《伦理建设草案》的细则,在“利益协调”部分加了一条:“涉及家族祖坟、宗祠等具有情感与文化意义的场所,应建立专项协商机制,邀请家族代表、民俗专家、文物部门共同参与方案制定,补偿方式需兼顾经济利益与精神慰藉,可提供公益性墓地、祭祀补贴等个性化方案。”

第二天一早,他带着草案去了区政府。会议室里,区发改委的王主任皱着眉:“陆工,工期本来就紧,再绕路、改补偿,成本要增加多少?你知道17号线对长三角通勤有多重要吗?不能因为几户人家的私事,耽误了全市的大事。”

“王主任,成本增加是暂时的,但信任没了,以后再搞工程就难了。”陆则明把探测图和周阿公的家庭情况表推过去,“周阿公的孙子下个月要结婚,要是因为沉降房子出问题,咱们怎么跟老百姓交代?再说,防空洞要是有历史价值,保护起来也是咱们城市的财富。您看,草案里写了‘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兼顾’,咱们不能只盯着通车时间,忘了建地铁的初衷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得更好。”

他又拿出手机,播放了一段视频——那是前几天他在工地拍的,几个老工人正在给盾构机做保养,其中一个老工人说:“我爷爷当年修沪宁铁路,就是为了让后辈能少走路、多办事。现在咱们修地铁,也得让后辈说咱们是积德的事,不是缺德的事。”

会议室里静了下来。王主任拿起草案翻了翻,终于叹了口气:“你说得对,咱们搞建设不能只看速度,还要讲良心。这样,补偿的事我来协调,文物局那边我也打招呼,明天就让人去勘探防空洞。工期延后的事,我跟市里汇报,争取理解。”

三天后,文物局的勘探结果出来了——那处防空洞是1937年淞沪会战时期修建的,里面还保留着当年士兵刻的标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建议原址保护。区里也同意了周阿公的补偿要求,提供了一块位于近郊的公益性墓地,还补贴了五万元迁坟费用,工程队派了专人帮忙迁坟,迁坟当天,陆则明还陪着周阿公一起给祖宗烧了香。

盾构机重新启动那天,周阿公带着几个村民来工地送了锦旗,上面写着“建地铁为民,守伦理暖心”。陆则明把锦旗挂在指挥部的墙上,旁边贴着修订后的《城市轨道交通伦理建设标准》,其中“历史遗存保护”部分加了新的条款:“工程建设中发现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应立即停工并上报文物部门,制定保护方案,可采用隧道绕避、结构加固等方式,确保历史遗存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年底,17号线延伸段虽然比原定工期延后了一个月,但顺利通车。通车当天,陆则明带着周阿公的孙子坐了第一班地铁,从郊区到市区只用了二十八分钟。看着车窗外飞驰的风景,周阿公的孙子说:“陆工,我爷爷现在每天都跟邻居说,地铁是绕着祖宗的坟修的,既方便了大家,又没忘本。”

陆则明笑了笑,想起修改草案时写的一句话:“城市轨道交通的伦理,不是冰冷的条款,是让每一个人在享受科技便利时,都能感受到对人的尊重、对历史的敬畏。”他掏出手机,给正在制定全国轨道交通伦理标准的专家组发了条消息,附上了17号线的案例——或许,这就是《伦理建设标准》最好的实践注脚。

通车后的第一个周末,陆则明又去了那片菜地。防空洞已经被改造成了小型纪念馆,门口立着一块牌子,写着“淞沪会战防空洞遗址”,旁边的菜地里种上了油菜花,周阿公说,等春天花开了,祖宗就能看到地铁从旁边经过,看到后辈们过着好日子。陆则明站在阳光下,看着远处飞驰的地铁列车,心里忽然明白:所谓伦理建设,不过是在“发展”与“尊重”之间,找一条让所有人都能安心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