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半个月,老林每天跟着班车去青坪沟口的管护站培训。站在管护站的了望台上,能看见他家原来住的那片山——现在已经划入自然保护区,郁郁葱葱的树林里,偶尔能看见几只斑羚跑过。培训老师教大家用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用手机APP记录巡山路线,老林学得格外认真,他觉得这比以前扛着锄头巡山更有意思,也更重要。
小林则去了果树种植基地。合作社的技术员手把手教他剪枝、疏花、套袋,他本来就会嫁接果树,上手很快。有天傍晚,小林兴奋地跟老林说:“爹,技术员说我种的苹果树,明年就能挂果,按现在的行情,一亩地能赚好几千呢!”老林看着儿子眼里的光,忽然觉得这安置点的房子,好像也没那么陌生了。
转眼到了冬天,生态补偿基金的第一笔钱打到了银行卡里。老林没舍得花,他去镇上买了台二手的电暖器,又给小孙女买了件新棉袄。除夕那天,小林媳妇做了一桌子菜,有炖鸡,有鱼,还有自家种的青菜。窗外放起了烟花,照亮了一排排亮着灯的移民安置房。
“爹,明年春天,咱们的苹果树就要开花了。”小林给老林倒了杯酒,“管护站也说了,等天气暖和了,要组织咱们去保护区里巡山,看看那些野生动物。”老林抿了口酒,心里暖暖的——他以前总担心,搬离了青山,就没了根,可现在才明白,真正的根,不是住了多少年的房子,而是能靠自己的双手,把日子过好,同时还能守护着那片养育了他们的青山。
开春后,老林正式成了青坪沟自然保护区的护林员。每天清晨,他都会背着巡山包,沿着熟悉的山路走一圈,看看那些杉树有没有被虫蛀,听听鸟儿的叫声是不是还那么清脆。有时候,他会在了望台上待一会儿,看着远处的移民安置点,看着基地里一排排整齐的果树,忽然想起县生态移民工作组的人说过的话:“生态保护不是让老百姓吃亏,而是要让大家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过上好日子。”
那天下午,老林巡山回来,看见小林在基地里教其他移民剪枝。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远处的青山像一道绿色的屏障,守护着山脚下的人家。老林笑了,他知道,这就是《生态移民伦理保障规则》里说的“双赢”——青山还在,家园还在,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了。
又过了两年,青坪沟的矮化苹果熟了,红彤彤的果子挂满了枝头。合作社的货车来拉果子的时候,老林和小林站在基地里,看着果子被装上车,运往全国各地。那天晚上,村委会组织了晚会,张婶唱了首山歌,李叔拉了段二胡,老林则给大家讲了讲巡山时遇到的趣事——他看见过母鹿带着小鹿喝水,看见过松鼠在树上蹦跳,还看见过好久没出现的金丝猴,在杉树林里荡秋千。
“以前总觉得,搬出来就离青山远了,现在才知道,咱们离青山更近了。”老林拿着话筒,声音有些哽咽,“因为咱们不仅是在守护青山,更是在守护咱们自己的日子。”台下响起了掌声,掌声里,有欣慰,有自豪,还有对未来的期待。
夜色渐深,青坪沟的星星亮了起来,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老林走在回家的路上,晚风里带着苹果的甜香。他摸了摸腰间的新钥匙——有管护站的,有基地仓库的,还有家门的。这些钥匙,串起了他的新生活,也串起了青山与家园的约定。他知道,只要守着这份约定,青山就永远不会老,日子也永远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