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再大,也得做。”林野语气坚定,“我们可以帮企业想办法,比如引进节水设备,循环利用水资源,实在不行,县里可以协调地表水,或者提供补贴,帮他们转型。”
接下来的一个月,林野带领团队忙得脚不沾沾地。他们走遍了青川县的各个乡镇,测量地下水储量,划分开采区域;多次走访企业,听取他们的意见,调整规则细节;还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向村民解释规则的意义,争取他们的支持。
然而,阻力还是来了。几家化工企业联合起来,找到县委书记,抱怨水利局的规则“不合理”,会影响企业发展。县委书记把林野叫到办公室,语气有些沉重:“林野,企业的意见你也听听,别把事情做得太死,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得平衡好。”
“书记,我知道要平衡,但现在已经没有平衡的余地了。”林野拿出一份地图,指着上面的红色区域,“这些地方都是超采区,再不开采,用不了五年,这里的土地就没法耕种了。而且,我们制定的规则不是一刀切,我们会帮企业转型,引进节水技术,不会让他们活不下去。”
林野的坚持,让县委书记沉默了。最终,书记点了点头:“行,我支持你,但你要保证,不能出乱子。”
得到县委的支持后,林野立刻推动《青川县地下水伦理开采规则》出台。规则实施的第一个月,就遇到了麻烦——青川化工有限公司拒绝缴纳生态修复费,还偷偷启用了一口废弃的深井。林野得知消息后,立刻带领执法人员赶到企业,当场查封了深井,并对企业处以高额罚款。
“林局,你这是断我们的活路!”王海涛又气又急,“我们已经在削减开采量了,你还这么逼我们!”
“王总,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谁都不能例外。”林野语气平静,“我知道你们现在困难,但只要你们愿意转型,县里会全力支持。昨天我已经联系了一家节水设备公司,他们愿意给你们提供优惠,帮你们改造生产线,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王海涛愣住了,他没想到林野会主动帮他们想办法。沉默了许久,他叹了口气:“好吧,林局,我信你一次,我们配合县里的工作。”
在林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型。青川化工引进了水循环系统,将生产废水处理后重新利用,地下水开采量减少了40%;城郊的印染厂则改用地表水,还投资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实现了污水零排放。
与此同时,生态修复费也发挥了作用。林野用这笔钱在全县建设了20个地下水补给站,收集雨水和地表水,经过处理后注入地下;还组织村民在山坡上植树造林,改善地表植被,提高雨水渗透量。
一年后,青川县的地下水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监测数据显示,超采区的地下水水位平均上升了1.2米,地面沉降速度减缓了80%;村庄里的水井重新有了水,村民再也不用靠送水度日;企业的生产也逐步恢复正常,甚至有几家企业因为转型成功,还扩大了生产规模。
这天,林野再次来到城郊的农田。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村民们正在田里忙碌,脸上洋溢着笑容。看到林野,村民们纷纷围了上来:“林局,多亏了你,我们的地又能种了!”
林野笑着点头,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地下水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松懈,但只要坚持下去,青川县一定能实现地下水的“采补平衡”,让这片土地永远充满生机。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大地上,林野望着远方,眼神坚定。他相信,只要每个人都树立起保护水资源的意识,遵守伦理开采规则,就一定能守护好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让地下的“生命之水”永远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