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规范落地的考验
《AI农业植保伦理规范》发布后,“智慧农研”团队开始在全国各地开展推广工作。林默负责的区域,还是之前出现问题的豫东平原。他心里清楚,要让农户们重新信任AI植保无人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林默再次来到老周的村里,这次他不仅带来了更新后的AI植保无人机,还带来了《AI农业植保伦理规范》的宣传册。他在村里的广场上摆起了摊子,向村民们详细讲解规范的内容。
“大家看,这是我们新制定的伦理规范,上面明确说了,AI必须通过物种识别测试才能用,打药的时候还会根据小麦的生长阶段和虫情来定药量,打完药之后还要检测土壤和水,保证没有污染。”林默拿着宣传册,一边给村民们展示,一边耐心地解释。
可村民们的反应却很冷淡。之前吃过亏的老周,抱着胳膊站在人群后面,眉头紧锁:“上次你也是这么说的,结果呢?我的麦子差点就毁了,益虫也死了不少。这次又弄个什么规范,能管用吗?”
老周的话引起了其他村民的共鸣,大家纷纷议论起来。“就是,我们可不敢再冒这个险了。”“还不如我们自己人工打药,虽然累点,但心里踏实。”
林默没有气馁,他知道村民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为了让大家放心,这次我们可以先在一小块麦田里做试验。”林默指着不远处的一块空地,对大家说,“我们会全程公开试验过程,大家可以随时监督。如果试验成功,再推广到大家的麦田里;如果失败,我们愿意承担所有损失。”
老周犹豫了一下,然后说道:“行,那我就拿出半亩麦田来做试验。如果这次再出问题,你们以后就别来我们村了。”
得到老周的同意后,林默立刻开始准备试验。他先将AI植保无人机连接到后台系统,进行“物种识别准确率测试”。屏幕上,一张张害虫和益虫的图片快速闪过,AI准确地识别出了每一种昆虫,准确率达到了99%。村民们围在旁边,看着屏幕上的识别结果,脸上的怀疑渐渐少了一些。
接下来是农药喷洒环节。林默先查看了老周麦田里小麦的生长阶段——已经进入灌浆期,然后通过AI系统检测病虫害等级——轻度蚜虫虫害。根据伦理规范中的双维度喷洒模型,确定农药喷洒量为每亩50毫升。
无人机升空后,按照设定的路线开始喷洒农药。这次,林默特意让无人机的飞行速度放慢了一些,确保农药能均匀地喷洒在麦田里。村民们站在田埂上,目不转睛地看着无人机作业,生怕再出现之前的问题。
作业完成后,林默拿出便携式土壤和水质检测设备,在麦田里采集了土壤样本和旁边水沟里的水样。检测结果显示,土壤和水质中的农药残留量都远低于国家标准。
“大家看,这是检测报告,农药残留量完全符合要求。”林默将检测报告递给老周和其他村民,“而且你们可以观察一下,麦田里的瓢虫和青蛙,并没有受到影响。”
村民们接过检测报告,仔细看了起来。老周走到麦田里,蹲下身子,果然看到几只瓢虫正在麦叶上爬来爬去,捕食着蚜虫。他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没想到这次还真管用,看来你们这个规范确实靠谱。”
有了老周的成功试验,其他村民也纷纷要求使用更新后的AI植保无人机。林默趁热打铁,在村里开展了多场培训,教村民们如何使用新的AI系统,以及如何监督作业过程。
可就在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时候,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邻村的一个农户,为了节省成本,私自修改了AI植保无人机的参数,降低了物种识别的准确率门槛,还增加了农药喷洒量。结果导致他家麦田里的益虫大量死亡,土壤也受到了污染。
林默接到消息后,立刻赶了过去。看到麦田里的景象,他心里又气又急。“你怎么能私自修改参数呢?这违反了伦理规范啊!”林默对着农户大声说道。
农户低着头,小声辩解道:“我就是想多打点药,让虫子死得更干净点,没想到会变成这样。”
林默叹了口气,耐心地对农户说:“农药不是打得越多越好,过量打药不仅会杀死益虫,污染土壤,还会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以后更难防治。伦理规范之所以这么规定,都是为了保护农田生态,让大家能长期受益。”
随后,林默帮助农户清理了受污染的土壤,并重新调整了AI植保无人机的参数。他还在村里召开了警示教育大会,用这个案例提醒其他农户,一定要严格遵守《AI农业植保伦理规范》,不要私自修改设备参数。
经过这件事,林默意识到,伦理规范的落地,不仅需要技术上的保障,还需要加强对农户的宣传和教育。于是,他和团队成员们一起,制作了一系列通俗易懂的宣传视频和漫画,通过村里的广播、微信群等渠道,向农户们普及伦理规范的重要性。他们还建立了监督举报机制,鼓励农户们互相监督,如果发现有人违反伦理规范,及时向团队举报。
在林默和团队成员们的努力下,《AI农业植保伦理规范》在豫东平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遵守。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使用符合规范的AI植保无人机,麦田里的益虫多了起来,土壤和水质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老周的麦田,在AI植保无人机的帮助下,获得了大丰收。他拿着金灿灿的麦子,笑着对林默说:“你们这个‘麦田卫士’,现在真是越来越靠谱了!”
第四章:协同共生的未来
随着《AI农业植保伦理规范》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AI植保无人机逐渐成为了智慧农业的重要力量。“智慧农研”团队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开始探索如何让AI植保技术与生态保护更好地协同发展。
陈教授带领着团队,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多个“AI植保生态试验基地”。在这些基地里,他们不仅利用AI植保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治,还种植了大量的蜜源植物,为益虫提供栖息地。同时,他们还在基地里安装了生态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水质、空气质量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情况。
林默负责的试验基地,位于一片丘陵地带。这里之前因为长期使用传统农药,土壤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影响。林默和团队成员们首先对基地的土壤进行了改良,然后种植了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同时在田埂边和空地种植了紫云英、波斯菊等蜜源植物。
AI植保无人机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时,会根据生态监测设备提供的数据,调整农药的种类和喷洒量。比如,当监测到基地里的瓢虫数量较多时,AI会减少杀虫剂的使用量,充分利用瓢虫来控制蚜虫的数量。如果遇到一些难以用生物防治方法解决的病虫害,AI会选择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按照“作物生长阶段+病虫害等级”的模型来确定喷洒量。
经过一年的试验,基地里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土壤肥力得到了恢复,水质也变得更加清澈。基地里的生物多样性也明显增加,除了瓢虫、青蛙等常见的益虫,还出现了蝴蝶、蜜蜂等之前很少见到的生物。更让人惊喜的是,基地里农作物的产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比之前提高了10%。
“这说明,智慧农业和生态保护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可以协同共生的。”陈教授看着试验基地里的景象,欣慰地对林默说,“只要我们合理利用AI技术,制定科学的伦理规范,就能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随着试验基地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借鉴这种模式。一些地方政府还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户和农业企业采用符合伦理规范的AI植保技术,建设生态农业基地。
在这个过程中,林默也成长为了团队的核心技术员。他经常被邀请到全国各地进行演讲和培训,分享AI植保伦理规范的实践经验。每次演讲,他都会提到豫东平原的老周,提到那些曾经因为AI技术失误而受损的农户。“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教训,我们才更加明白伦理规范的重要性。”林默在演讲中说道,“AI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只有用伦理来约束它,才能让它真正为人类服务,为生态保护服务。”
一天,林默收到了老周发来的一张照片。照片里,老周站在金灿灿的麦田里,手里拿着一个装满麦子的篮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