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集:《深海基因资源的伦理共享协议》(2 / 2)

争论持续到深夜,林澜突然提出一个折中方案:“我们可以建立‘快速授权通道’,对于紧急科考任务,国际深海组织与沿海国需在72小时内完成审批;同时设立‘生态补偿基金’,采集机构需按样本价值的5%缴纳基金,用于沿海国的海洋生态保护。”这个方案最终被写入协议草案。

样本备份条款的讨论同样激烈。托马斯·科恩提出,企业投入巨额资金研发采集设备,样本数据应享有三个月的“保密期”。林澜直接调出一组数据:“2022年,某公司在大西洋中脊采集的深海放线菌基因,因保密期内未及时共享,导致全球范围内爆发的深海细菌感染事件中,各国科研机构无法快速研发检测试剂,造成17名潜水员死亡。”数据面前,“保密期”提议被彻底否决,协议明确要求所有样本需在采集后48小时内备份至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全球深海基因库,该基因库由联合国直接管理,所有缔约国均可凭科研资质申请使用。

最艰难的谈判集中在商业转化收益分配上。当林澜提出“按采集贡献度分配”时,德国某生物公司的代表汉斯·穆勒立刻反对:“我们投入数亿欧元研发基因编辑技术,凭什么要和只提供样本的国家平分收益?”

“没有样本,再先进的技术也只是空壳。”林澜拿出一份案例,“2021年,澳大利亚团队从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域采集的深海海绵中提取出抗癌物质,商业化后年销售额达12亿美元,而提供样本的巴新仅获得300万美元的一次性补偿,这公平吗?”她顿了顿,继续说道,“我们提议的‘贡献度’并非简单按样本数量计算,而是综合考量样本价值、采集成本、技术投入等因素,由国际评估委员会进行量化评分,确保每个参与方都能获得合理回报。”

经过45天的多轮谈判,《深海基因资源伦理共享协议》最终定稿。协议签署当天,林澜站在里斯本港的甲板上,看着28个国家的代表依次在文件上签字,远处的大西洋波光粼粼,仿佛在呼应这场跨越国界的共识。

协议生效后的第一个科考季,林澜带领国际联合团队再次潜入马里亚纳海沟。这次,他们的潜水器上同时搭载着中国、挪威、巴西三国的科研设备,采集的每一份样本都会实时同步至全球深海基因库。当机械臂再次抓住那丛荧光管水母时,林澜收到了来自肯尼亚的科研团队的邮件——他们正基于基因库共享的数据,开展抗冻蛋白在热带地区疫苗保存中的应用研究。

三个月后,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全球生物科技大会上,林澜展示了协议带来的改变:过去因基因垄断而停滞的17个深海生物研究项目全部重启,其中3个项目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发展中国家的深海科研投入较去年增长62%,有8个非洲国家建立了首个深海基因实验室。

“深渊之下没有国界,”林澜站在演讲台上,身后的大屏幕播放着深海热泉口生机勃勃的画面,“当我们把基因资源视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而非争夺的筹码,深渊才会真正成为滋养生命的宝库。”

演讲结束时,会场响起长时间的掌声。埃琳娜走到林澜身边,递过一份新的报告:“下一步,我们计划将协议扩展到深海矿产资源开发领域,你愿意继续牵头吗?”

林澜看着报告封面上“深海可持续发展框架”的标题,望向窗外日内瓦湖的碧波,想起挑战者深渊那片永恒的黑暗——那里不仅藏着生命的奥秘,更藏着人类跨越分歧、携手前行的可能。她笑着点头:“当然,这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