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渊共识
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米深处的黑暗中,“深渊信使”号载人潜水器的探照灯撕开海水,机械臂精准钳住一丛泛着幽蓝荧光的管水母。舱内,华裔生物学家林澜盯着显示屏上跳动的基因序列,指尖不自觉收紧——这是人类首次在超深渊带发现能稳定合成“抗冻蛋白-3”的生物,该蛋白若应用于临床,可将器官移植的低温保存时间延长3倍。
“林博士,序列捕获完成,准备上升。”驾驶员的声音打破寂静,林澜却突然注意到潜水器外部摄像头传来的异常画面:三公里外,一艘未在国际深海科考登记系统备案的潜水器正快速逼近,船体侧面模糊的“北极星生物”标志让她心头一沉。
三天后,挪威特罗姆瑟国际深海研究中心的会议室里,争吵声几乎掀翻屋顶。“北极星生物”的代表托马斯·科恩将一份专利申请文件拍在桌上,语气傲慢:“我们的‘深海探索者’号在同一海域独立采集到管水母样本,基因序列比你们早24小时上传至国际基因数据库,专利权归属毫无争议。”
林澜身后的日本海洋生物学家佐藤健一郎气得发抖:“你们的潜水器未经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政府许可,属于非法采集!而且你们删除了样本采集的原始坐标和环境数据,这违反了《深海科考伦理公约》!”
争吵陷入僵局时,会议室大门被推开,联合国深海事务专员埃琳娜·沃尔科夫带着一份厚厚的报告走进来。她将报告摊开在长桌上,卫星拍摄的海域热力图清晰显示,过去半年,全球有记录的非法深海基因采集事件激增47%,涉及12个国家的23家生物公司。“更严重的是,”埃琳娜的声音凝重,“去年发现的深海嗜热古菌基因,被某公司改造成专利菌种后,拒绝向发展中国家的科研机构提供研究样本,导致全球深海热泉生态修复研究陷入停滞。”
林澜看着报告中那些被圈红的深海热泉坐标,想起三年前在东太平洋海隆的科考经历——当时她和团队发现的能降解塑料的深海菌群,因某国科研机构垄断样本,至今无法开展规模化研究。她深吸一口气,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深渊共识”四个大字:“我们不能再让基因资源成为少数群体的私有财产,必须建立一套全球统一的伦理规则。”
两周后,来自28个国家的56名深海科学家、律师和环保组织代表齐聚葡萄牙里斯本,“深海基因资源伦理工作组”正式成立。林澜被推选为联合组长,与埃琳娜、佐藤共同牵头制定协议框架。但谈判从一开始就充满荆棘。
“双重授权?这会让科考效率降低50%!”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代表马克·威尔逊率先反对,“我们的科考船在公海作业,凭什么还要获得沿海国授权?”
“公海属于全人类,但深海生态系统与沿海国的渔业资源、海洋环境息息相关。”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代表安娜·莫尔反驳,“去年你们在我国专属经济区边缘采集的深海珊瑚样本,携带的未知病毒导致我国近岸珊瑚礁大规模白化,这个责任谁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