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集:《太空旅游的伦理安全保障协议》(2 / 2)

那天下午,赵凯主动找到陈砚,递了根烟,语气缓和了不少:“陈局,我承认之前想省成本,但今天看到那训练舱,我也后怕——要是真出事,我就是千古罪人。”陈砚接过烟,却没点燃:“我们制定协议,不是为了卡脖子。你看这条,‘政府对通过资质认证的企业提供30%的检测费补贴’,还有这条,‘培训时长可根据游客类型灵活调整,但核心应急技能必须掌握’,这些都是和企业反复商量过的。”

协议的细节还在打磨。李伟提出,要在协议里加入“游客健康筛查细则”,明确禁止向有严重基础疾病的人售票。“之前有公司为了赚钱,给患严重心脏病的游客开了‘健康证明’,差点出大事。”他拿出一份病历,手指划过“心脏搭桥手术史”的字样,“必须把好入口关,这既是保护游客,也是保护企业。”

但如何界定“严重基础疾病”?心内科专家周教授被请进了监管局。“高血压三级以上、近期有心肌梗死史的,绝对不能上太空。”周教授指着全息医学影像,“太空失重环境会导致血压骤升,血管破裂的风险比在地面高十倍。”她还建议,在培训期间增加24小时动态监测,“有些游客平时没症状,一紧张血压就超标,这种情况也不能放行。”

协议草案里的“全程专业航天员陪同”条款,也引发了新的讨论。航天中心的老航天员张诚提出,不能只要求“有航天员”,还要明确航天员的资质——必须有1000小时以上的在轨经验,且经过应急救援培训。“去年有公司找了个刚退役的航天员,连舱体泄漏的应急处理都不熟练,要是真遇到危险,根本没用。”张诚的话让陈砚下定决心,在条款里加上“航天员需通过年度应急技能考核”的补充说明。

2147年深秋,《太空旅游伦理安全协议》正式发布的那天,陈砚站在监管局的顶楼,看着远处发射基地的火箭腾空而起,尾焰划破天际。赵凯发来一条全息消息,画面里,“星途”的新训练舱窗明几净,游客们正在航天员的指导下练习舱内逃生。“陈局,上周我们送走了第一批符合协议标准的游客,零事故。”赵凯的语气里满是兴奋,“现在报名的人更多了,大家都说,知道有安全协议,心里踏实。”

陈砚笑了笑,指尖划过协议最后的落款——“本协议的核心,是让每一次太空旅行,都能平安落地”。他想起三个月前,那位“远航事故”的幸存者特意来感谢他,老人说:“我还想再去一次太空,看看地球的样子。”现在,这个愿望终于有了安全的保障。

夜色渐深,轨道上的“极光号”完成了修复,正载着游客返航。林夏站在舷窗边,看着地球的光芒越来越亮,她摸了摸口袋里的协议副本,那上面的每一条款,都像一颗星,照亮了人类探索宇宙的路。而这份星尘下的安全契约,还将继续守护着更多人的太空梦,让浪漫与安全,永远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