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5集:史书留名,朝廷将医馆事迹入《秦史》(2 / 2)

秦斩心里一暖。他想起上个月医馆庆典时,那些百姓捧着万民伞来谢素问,有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说“我孙子当年得了天花,是素大人救的,现在已经能下地干活了”,还有个年轻的妇人,抱着孩子说“这孩子是在战地医馆出生的,当时兵荒马乱,要是没有医队,我们娘俩早就没了”。那些声音,如今都要被写进史书里,不会随着时间消失。

又过了半个月,《方技列传》的定稿送进了皇宫。秦始皇翻看的时候,秦斩和李斯、张苍都在殿外候着。阳光从殿门的缝隙里照进来,落在他们的衣摆上,安静得只能听见殿内翻动竹简的声音。

“好,写得好。”没过多久,秦始皇的声音从殿内传出来,带着几分欣慰,“不仅记了大事,还记了百姓的念想,这样的史书,才配得上大秦。”他顿了顿,又说,“传旨下去,让工部赶制一百套《秦史》,一套藏在阿房宫的藏书阁,一套送到医馆,剩下的分给各郡的郡守,让他们都看看,大秦除了铁骑,还有能让百姓安康的医道。”

旨意传出来的时候,秦斩忽然想起素问昨天说的话。她在医署的院子里种了一棵槐树,说“等这棵树长大,咱们的医道就能传到更远的地方”。如今,这棵槐树还没长高,医道的故事却已经被写进了史书,就像秦始皇说的那样,要陪着大秦,传千秋万代。

当天下午,秦斩把消息带回医馆时,素问正在给弟子们讲课。听到医馆要入《秦史》,弟子们都欢呼起来,有个年轻的弟子还说“以后我教我儿子读史书,就能告诉他,当年我跟着素大人治好了多少病人”。素问笑了笑,转身看向窗外——院子里的槐树上,新抽的嫩芽绿得发亮,在风里轻轻摇晃。

“其实不用等史书。”素问的声音温柔,却带着坚定,“咱们治过的每个病人,救过的每个性命,都是大秦医道的史书。不过现在能被写进《秦史》,也挺好,这样以后不管过多少年,都有人知道,在大秦的时候,有一群人,为了让百姓少受病痛的苦,拼尽了力气。”

秦斩看着她,忽然觉得心里很踏实。他想起十年前杀敌升级的时候,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不是因为战功,而是因为护着医馆、护着百姓,能和素问一起,被写进大秦的史书里。夕阳落在他们身上,把医馆的牌匾照得通红,上面的“大秦医馆”四个大字,在暮色里显得格外清晰。

几天后,《秦史》的第一批刊印本送来了医馆。素问把其中一套放在了医署的藏书楼里,和《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放在一起。她摸着竹简上的《方技列传》,忽然想起第一次见秦始皇的时候,陛下问她“你要办医馆,想做到什么地步”,当时她回答“想让大秦的每个百姓,都能看上病、吃得起药”。如今,这个愿望不仅实现了,还被写进了史书,成了大秦最珍贵的记忆之一。

那天晚上,秦斩和素问坐在医馆的院子里,看着天上的星星。“以后咱们老了,就坐在这棵槐树下,给孩子们讲史书里的故事。”素问靠在秦斩的肩上,声音轻轻的,“讲咱们怎么建医署,怎么治瘟疫,怎么把医道传到西域去。”

秦斩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的温度很暖。“好啊,到时候我就说,当年你在试验田里熬了四十天,把我都忘了,还是我给你送的饭。”他笑了笑,又说,“不过史书里可没写这个,得咱们自己偷偷讲。”

素问忍不住笑出声,槐树叶在风里沙沙作响,像是在附和他们的话。远处的咸阳城灯火通明,那些灯光下,有百姓在灯下读着新到的《秦史》,读到《方技列传》的时候,会指着上面的名字,跟孩子说“这是素大人,这是护医将军,是他们让咱们能健健康康地过日子”。

夜风里,似乎还能听见张苍刻竹简的声音,一笔一划,把大秦医道的故事,刻进了岁月里,刻进了千秋万代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