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三麻利地称好粮,装在李老汉的竹筐里,又额外抓了一把红枣放进去:“这是自家晒的红枣,给大娘补补气血。前些日子多亏了医署,大娘的病才好得这么快。”
李老汉谢过赵老三,挑着竹筐往家走。路过茶馆时,里面传来了说书先生的声音,讲的正是秦斩大人率人赶制药剂、素问医圣寻得“清热润肺方”的故事。听得入神的茶客们时不时拍着桌子叫好,声音顺着敞开的窗户飘出来,落在街上行人的脸上,每个人的嘴角都带着笑。
快到巷子口时,李老汉看到巷子里的孩子们正在玩踢毽子,毽子上的鸡毛在风里飞着,孩子们的笑声像银铃一样。巷尾的王大娘正坐在门口晒太阳,手里纳着鞋底,见了李老汉,笑着喊道:“老李,买这么多东西啊?晚上来我家吃饺子,我刚和了面。”
“好嘞!”李老汉应着,脚步也轻快了不少。竹筐里的麦粉和青菜透着新鲜的气息,阳光洒在身上暖融融的,他忽然觉得,这寻常的日子,比什么都珍贵。
回到家,老伴儿正坐在院子里择菜,看到李老汉回来,连忙起身接过竹筐:“买这么多啊?今日街上人多吗?”
“多着呢!”李老汉放下担子,擦了擦额角的汗,“王二的豆腐坊开了,老周的糖画摊也摆上了,医署的弟子还在巡诊,说是要确保没人再染病。对了,张婶说她孙子有点咳嗽,医署的人立马就上门了,如今这日子,踏实!”
老伴儿笑着点头,手里的动作没停:“是啊,多亏了秦斩大人和素问医圣,还有那些医署的弟子,不然咱们这日子还不知道要难多久。”她说着,指了指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你看,这树也发芽了,过些日子就能遮凉了。”
李老汉抬头看向老槐树,枝头果然冒出了嫩绿的新芽,在春风里轻轻摇晃。他忽然想起两个月前,那时这棵树还光秃秃的,巷子里静得吓人,如今再看,满院的生机,满街的烟火,都是失而复得的幸福。
傍晚时分,巷子里飘起了饭菜的香味。王大娘家的饺子熟了,隔着院墙都能闻到韭菜馅的香气;张婶家传来了炖肉的味道,引得孩子们在巷子里追着跑;李老汉家的厨房里,老伴儿正煮着小米粥,锅里的红枣浮在粥面上,透着甜甜的气息。
李老汉坐在院子里,看着夕阳慢慢落下,把天空染成了温暖的橘红色。远处传来了打更人的梆子声,“咚——咚——”,清脆的声音在巷子里回荡,那是疫症过后,咸阳城恢复的第一通更声。
他忽然觉得,这寻常的烟火,这安稳的日子,就是大秦最好的模样。而那些为了守护这份安稳,日夜奔波的人们,终将被刻在关中大地的记忆里,伴着春风,伴着新芽,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