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0集:医方整合,编《万国医方集》(1 / 2)

咸阳城的晨光刚漫过大秦医署的飞檐,檐角铜铃便随着穿堂风轻响,将庭院里晾晒的药材香气送进东侧的编纂房。秦斩推开房门时,案上堆叠的竹简已没过了半盏青瓷灯,素问正俯身用朱砂笔在竹简边缘做标记,指尖沾着的墨渍蹭到了袖口,她却浑然未觉。

“昨夜又没歇?”秦斩将手中的食盒放在案角,掀开盖子时,蒸腾的热气裹着小米粥的香气散开。素问直起身揉了揉酸胀的脖颈,眼底泛着淡淡的青影,却笑着指了指案上的竹简:“你看这些,高句丽医师送来的‘冻伤方’,用鹿骨熬膏外敷,比咱们之前用的草药膏见效快三倍;还有西域那边的‘沙棘止泻法’,晒干的沙棘果煮水,流民腹泻时喝一碗就能缓解,比熬汤药省功夫多了。”

秦斩顺着她的指尖看去,竹简上除了秦篆,还夹杂着西域的粟特文、高句丽的象形文字,有些地方还画着简单的药材图样。他拿起一卷标注着“百越”的竹简,只见上面写着用鲜鱼腥草捣汁治毒蛇咬伤,旁边还画着鱼腥草的模样,叶片上的纹路都清晰可见。“这些异族医方虽好,可文字不通,后续推广怕是要费些功夫。”秦斩的指尖划过竹简上的异文字符,语气里带着几分顾虑。

素问却早有打算,她从案下抽出一卷空白竹简,上面已用秦篆写好了“万国医方集”五个大字,旁边还留了一栏空白:“我已经让人去请学堂里的外族学员来帮忙,他们熟悉本族文字,又懂秦篆,正好能把这些医方译成秦篆,再在旁边标注原文字样和药材图样,这样不管是大秦医者还是外族医师,都能看明白。”

说话间,编纂房的门被轻轻推开,三个身着不同服饰的年轻人走了进来。为首的高句丽少年李延,身着素色短褐,腰间挂着一柄小匕首,这是他家乡医师的标配;身后的西域少女阿依莎,梳着两条麻花辫,辫梢系着红色丝绦,手里还抱着一卷写满粟特文的羊皮卷;最后进来的是百越少年阿蛮,皮肤黝黑,肩上挎着一个竹篓,里面装着新鲜的鱼腥草和几种大秦少见的草药。

“素问先生,您要的百越医方注解,我都整理好了。”阿蛮将竹篓放在案边,从怀里掏出一卷竹简,上面用秦篆工工整整地写着百越医方的用法,旁边还标注着药材的采摘时间和处理方法。李延也递上手中的羊皮卷:“冻伤方里的鹿骨,最好用三岁以上的雄鹿骨,熬膏时要加少量姜汁去腥味,这些细节我都补在后面了。”

阿依莎则将羊皮卷展开,指着上面的文字说:“沙棘果要在霜降后采摘,晒七天才算干透,煮水时不能加太多,不然会太酸,伤脾胃。我还加了沙棘果的保存方法,用陶罐密封埋在地下,能存到明年春天。”

素问接过三人递来的注解,逐字逐句地核对,时不时停下来询问细节。当看到阿蛮写的“毒蛇咬伤方”时,她忽然抬头问道:“你说鲜鱼腥草要捣汁外敷,那若是在没有鲜草的地方,干鱼腥草行不行?”阿蛮愣了一下,随即摇头:“我阿爹说,干鱼腥草药效会减一半,若是紧急情况,只能用干品煮水熏洗,再配合内服草药。”素问立刻用朱砂笔在竹简上补充了这一点,又在旁边画了一个小陶罐,标注“干鱼腥草储存法”。

秦斩在一旁看着,顺手拿起阿依莎带来的沙棘果,放在鼻尖闻了闻,果皮上带着淡淡的果香。“这沙棘果在西域随处可见,大秦的北方边境也有野生的,若是能在边境推广种植,以后流民腹泻就能及时救治了。”他转头对素问说,“回头我让人去边境勘察一下,看看哪些地方适合种沙棘。”

素问点头应下,又拿起一卷标注着“匈奴”的竹简。这是上月匈奴使者送来的“风寒方”,用羊肉汤加生姜、花椒煮制,适合牧民在寒冷天气里驱寒。可竹简上只写了“羊肉一斤,生姜五片”,却没说煮制的时间。“这匈奴的风寒方,煮羊肉时要煮多久?是大火煮还是小火慢炖?”素问看向编纂房外,正好看到匈奴使者的随从在庭院里晾晒羊肉干,便起身走了出去。

那随从名叫巴图,是匈奴王庭的医师助手,听到素问的疑问,立刻用生硬的秦篆回答:“羊肉要先焯水去血沫,再用小火炖一个时辰,直到羊肉烂了为止,生姜要在快出锅前加,不然味道会散。”他还特意做了个焯水的动作,双手比划着锅的样子,生怕素问听不懂。素问连忙让阿依莎把这些细节记下来,又让巴图画了一个匈奴人常用的铜锅图样,标注在竹简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