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9集:手记新篇,发现“节气养生”适配疗法(1 / 2)

咸阳城的秋意来得猝不及防,昨夜一场冷雨过后,医署院中那几株老槐树叶便簌簌落了大半,晨起时石阶上已铺了层金黄。素问推开诊室窗棂,指尖刚触到微凉的风,便听见院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是负责药材分拣的弟子阿桃,怀里抱着个陶瓮,正踮脚往药房去,衣角还沾着片没扫净的槐叶。

“阿桃,今日怎的这般早?”素问出声唤住她。

阿桃转过身,脸上带着几分愁绪:“素问署长,您瞧这天气一凉,来瞧风寒的百姓就多了。药房里的生姜和葱白都快不够用了,我想着早点分拣新到的药材,免得晌午问诊时断了货。”她顿了顿,又补充道,“昨儿傍晚还有个老丈,说自己每到霜降前后就膝盖疼,贴了好几贴膏药也不见好,问咱们能不能给些不一样的法子。”

素问闻言微微蹙眉。入秋这半个月,类似的病患确实多了起来:有孩童晨起总咳嗽,喝了止咳汤却时好时坏;有妇人说心口发闷,按寻常理气的方子抓药,效果却不明显;还有些老人,一遇降温就关节酸痛,仿佛天气成了病痛的开关。她起初以为是药材成色的问题,可亲自查验过库房的当归、桂枝,都是今年新收的好货,药效绝无差错。

“把那老丈的诊案给我取来。”素问转身回屋,案上还摊着昨日未整理完的医书。不多时,阿桃捧着泛黄的诊案本过来,上面记着老丈的症状:“霜降前后,双膝冷痛,屈伸不利,遇温则缓,舌淡苔白,脉沉细。”

“脉沉细属寒,温经散寒的方子该是对症的。”素问指尖划过字迹,忽然想起前几日接诊的那个咳嗽孩童——那孩子每到清晨天刚亮时就咳得厉害,白日里却少见症状,而清晨正是一日中寒气最重的时辰。还有那心口发闷的妇人,总说午后阳光弱了就难受,午后恰是阴气渐生之时。

这些病症,似乎都和“时气”脱不了干系。

素问快步走到书架前,取下那本伴随她多年的手记。封面早已磨得有些毛边,里面记满了她这些年的诊疗心得:有治愈天花的方子,有辨识奇花异草的图谱,还有应对突发疫症的应急之法。她翻到最新的一页,笔尖悬在纸上,忽然有了个念头:若是能依照节气的变化,给不同体质的人定制养生之法,是不是就能提前预防这些“应时而生”的病痛?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院外就传来了秦斩的声音。他一身玄色劲装,肩上还沾着些尘土,显然是刚从城外军营回来。“素问,今日可有空?军营里不少士兵说肩背酸痛,想请你去瞧瞧。”

素问抬眸看向他,眼中亮了几分:“秦斩,我正有件事想与你说。你来得正好,帮我看看这个想法可行不可行。”她将手记递过去,指着空白的纸页道,“你看,入秋以来,病患的症状多和天气变化有关。比如霜降前后膝盖疼的老丈,清晨咳嗽的孩童,这些病症都跟着节气走。我想着,能不能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寒热变化,琢磨出一套适配的养生法子——什么时候该吃什么食材,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调理,提前预防,总比病了再治要好。”

秦斩接过手记,指尖摩挲着粗糙的纸页,认真听着她的话。他虽不懂医术,却知道素问的心思从来都在百姓身上:“你说的是‘治未病’?前些日子我去乡下巡查,也见着不少老人说‘春困秋乏’,总觉得身子不得劲,却又说不上来哪里病了。若是真能有按节气来的养生法,他们肯定乐意学。”

“可我现在只摸到点影子,还没理清头绪。”素问轻叹一声,走到窗边望着院中的槐树,“就说眼下的立秋吧,天气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有的人脾胃弱,吃了凉食就腹泻;有的人肺气燥,总觉得口干舌燥。若是只用一套法子,怕是不对所有人的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