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3集:体系冲突,旧医署官员质疑新诊疗规范(2 / 2)

厅内的争论渐渐热烈起来。支持新规范的官员强调标准化能减少人为失误,尤其能避免年轻医官因经验不足导致的误诊;而倾向传统的官员则认为,医术贵在灵活变通,若事事都按流程来,便失了中医的精髓。

眼看双方争执不下,一直沉默的户部派驻医署的监事陈默突然开口:“诸位,可否听我一言?”

众人循声看去。陈默虽不是医官,却负责医署的经费与资源调配,说话向来有理有据。他拿起两份文件,一份是新规范推行前后的医疗支出对比,一份是基层患者满意度调查:“新规范推行后,人均诊疗费用下降了两成,这是因为减少了不必要的用药和检查;但患者满意度却降了5%,主要集中在‘就医流程繁琐’和‘大夫耐心不足’这两项。”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沈老担心的是经验传承,林大人考虑的是效率与安全,其实并不矛盾。或许我们可以在规范里增加‘经验诊疗备案制’——老医工若根据经验施治,只需详细记录医案,事后由医署组织专家评估,若疗效确切,便可纳入循证依据。至于设备不足的地区,也可建立‘远程辨证通道’,让上级医馆的专家通过视频协助诊断,既不违背规范,也不耽误治疗。”

陈默的话让厅内的争执渐渐平息。沈砚之看着那份患者满意度调查,眉头微微舒展——他反对新规范,并非固执守旧,而是怕那些依赖大夫耐心与经验的患者,在冰冷的流程里失了依靠。

林砚清也松了口气,他走到议事厅中央,看向众人:“陈监事的建议很好。新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铁律,而是需要在传统与创新中找到平衡的基石。接下来,我们会联合基层医馆,收集更多实际案例,把‘经验备案’和‘远程辨证’纳入规范修订中,也请沈老和各位前辈多提意见——毕竟,这规范最终要服务的,是天下百姓。”

沈砚之站起身,将手中的《医宗金鉴》轻轻放在案上,目光扫过厅内的年轻官员:“好,我便再信你们一次。但你们要记住,不管什么规范,若离了‘医者仁心’这四个字,便都是空架子。”

窗外的槐花香再次飘进厅内,这一次,凝滞的气氛散去,只剩下对未来的期许。新诊疗规范的推行之路或许仍有波折,但这场新旧体系的碰撞,最终没有变成对立,而是化作了相互借鉴的契机——就像医署墙上挂着的那幅《古今医统图》,左边是《黄帝内经》的经络图,右边是人体解剖图,中间用一根红线连着,写着“同源异流,共护生民”。

傍晚时分,沈砚之走出医署,正好遇上准备去基层医馆调研的周珩。周珩手里拿着一叠医案,主动上前:“沈老,这是您说的清河那个白虎汤病例,我整理了详细的辨证过程,您帮忙看看,能不能纳入经验备案的范本?”

沈砚之接过医案,指尖在“患儿指纹紫黑,舌苔黄厚”的字迹上轻轻划过,嘴角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好,我们一起看。”

夕阳下,一老一少的身影渐渐远去,他们手中的医案与规范草案,在暮色中交织成了一幅新的画面——那是传统与现代的握手,是经验与科学的同行,更是无数医者对“守护生命”这一初心的坚守。而这场关于新诊疗规范的争论,也成了医署历史上的一段注脚,提醒着后来者:任何体系的建立,都不该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对未来的开拓,唯有兼容并蓄,方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