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东平的书房总弥漫着一股旧书与艾草混合的香气。夕阳透过雕花木窗,在泛黄的医案上投下斜斜的光带,杨澜生坐在紫檀木书桌前,看着老师用朱笔在《黄帝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旁圈点,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像春蚕啃食桑叶般安心。
“这三个病案,你怎么看?”常东平放下笔,推过来三页纸,上面分别记录着失眠、便秘、湿疹的病例,字迹苍劲有力,“都是上周你送来的,说说辨证思路。”
杨澜生拿起病案,指尖先落在失眠案上:“患者心烦不寐,舌尖红,脉数,当属心火亢盛。但他同时有腹胀、便溏,说明心火下扰脾胃,得用黄连阿胶汤加茯苓、白术,既清心火,又健脾胃。”
“嗯,”常东平不置可否,又指向便秘案,“这个呢?”
“老年男性,便如羊粪,舌淡苔白,脉弱,是气虚便秘。用黄芪汤加当归,补气兼养血。”
常东平终于点头,却指着湿疹案追问:“这个双腿湿疹,渗水不止,你说是湿热下注,用了龙胆泻肝汤,为何收效甚微?”
杨澜生微微一怔。这个病例确实棘手,患者用了三剂药,渗水减少却添了乏力、纳差:“难道……不是湿热?”
“你只看了‘渗水’这个象,没看‘根’。”常东平起身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线装的《医理真传》,翻到夹着书签的一页,“你看这段:‘湿盛则渗泄,然湿之本在脾。脾阳不足,水湿不化,泛于肌肤,即为湿疹。’患者舌边有齿痕,脉濡缓,分明是脾阳虚,你用苦寒的龙胆泻肝汤,岂不更伤脾阳?”
杨澜生恍然大悟,额头微微发热:“您是说,我只看到了‘湿热’的标,没看到‘脾阳虚’的本?”
“不止于此。”常东平在他对面坐下,指尖轻轻敲击桌面,“你缺的不是辨证知识,是一个‘模型’。就像盖房子,得先有图纸,知道柱子在哪、梁在哪,才能往上添砖加瓦。中医看病也一样,得先在心里有个‘正常人’的生理模型,知道气血怎么运行、经络怎么贯通、脏腑怎么协同,遇到病了,才知道哪里出了岔子。”
“模型?”杨澜生咀嚼着这个词,忽然想起研究中心的年轻医生们常说“中医太玄”,或许症结就在于此——他们心里没有清晰的“正常”,自然辨不清“异常”。
“对,模型。”常东平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圆圈,“你看这个圆,代表人体。中间是五脏,外围是六腑,四肢百骸像树枝一样连在上面,气血就像河里的水,沿着经络周流不息。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气血通畅,就像春天的河水,不涨不枯,刚好能灌溉田地。”
他又在圆圈边缘画了个小缺口:“人生病,就像这河水出了问题。要么是源头缺水(气虚),要么是河道堵塞(血瘀),要么是堤坝溃了(阳虚失固)。你得先知道‘正常的河’该是什么样,才能看出哪里堵了、哪里漏了。”
杨澜生拿起纸笔,跟着画起来:“您是说,先建立‘正常人生理模型’——比如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这些基本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比如‘肝木克脾土’‘肾水济心火’?”
“正是。”常东平眼中闪过赞许,“就像你认识一个人,得先知道他笑起来是什么样、说话是什么声,哪天他突然不笑了、声音哑了,你才知道他不对劲。中医的‘望闻问切’,说到底就是拿患者的‘象’,跟你心里的‘正常模型’比对,找出不一样的地方。”
他指着失眠病案:“正常人‘心藏神’,神安则寐。这个患者神不安,你得看是心火太旺(阳盛),还是心血不足(阴亏),或者是脾胃不和(土扰火)。你的模型越清晰,就越容易找到‘异常点’。”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来,李莘端来两杯热茶,笑着说:“俩师徒又聊得忘了时间,锅里炖了银耳羹,等会儿尝尝。”
茶香袅袅中,杨澜生忽然想起自己刚学医时的困惑。那时背了无数方剂,遇到病人却还是手足无措,就像手里有一堆零件,却不知道该怎么拼成机器。原来缺的就是这“模型”——把零散的知识串成系统,形成一个可参照的“标准像”。
“那病理模型呢?”他追问,“是不是在正常模型基础上,标注出病症导致的异常?”
“聪明。”常东平喝了口茶,“比如感冒,正常模型里‘卫气’像城墙一样护着身体,病理模型就是‘风寒或风热攻破城墙’——风寒是城墙被冻裂了(卫气被遏),风热是城墙被烧裂了(卫气浮越)。你辨的‘证’,其实就是给病理模型贴标签:是寒证还是热证,是虚证还是实证。”
他拿起湿疹病案:“这个患者的病理模型,就是‘脾阳不足→水湿不化→泛溢肌肤’。你之前的模型里只标了‘水湿泛溢’,没标‘脾阳不足’,所以用药就偏了。就像修堤坝,只堵缺口不补根基,雨大了还是会溃。”
杨澜生的笔尖在纸上飞快移动,把“正常模型”和“病理模型”分栏列出:
正常模型
- 脾:运化水湿,脾气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