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不是放权,是放心。”(2 / 2)

大衍神医 魏一 1884 字 9天前

走廊里,陈立志和王廷先正等着。见冯宽出来,陈立志笑着说:“冯院长,您这招‘放权’,可是选对人了。”

“不是放权,是放心。”冯宽望着办公室的方向,里面传来杨澜生和管芳讨论工作的声音,清晰而热烈,“咱们县的中医,就像这春分后的庄稼,得有好土壤,还得有肯弯腰施肥的人。澜生就是那个肯弯腰的人。”

研究中心正式运转的第一天,杨澜生早早来到办公室。门刚打开,张景岳老主任就拄着拐杖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个红布包:“小杨,这是我师父传下来的脉诊心得,你看看能不能用到研究里。”

红布包打开,里面是本泛黄的线装书,字迹是用毛笔写的,工整有力,旁边还画着各种脉象的示意图。杨澜生小心地翻开,一股淡淡的说不出的清香扑面而来,仿佛能听见百年前老中医诊脉时的轻咳声。

“张主任,这太珍贵了……”

“放我那儿也是压箱底,”张景岳摆摆手,“给研究中心,能让更多人学着用,才不辜负我师父的心血。”

上午十点,省中医药研究院的专家到了。他们带来了最新的中医辨证软件,在会议室里演示时,杨澜生忽然说:“能不能加个‘县域特色病’模块?咱们县的过敏性鼻炎多,跟水土有关,辨证时得考虑进去。”

专家愣了一下,随即笑道:“杨主任考虑得细!我们回去就加,争取下周给您发来更新包。”

中午吃饭时,中药种植研究所的人打来电话,说山区的连翘长势不好,想请他去看看。杨澜生扒了两口饭就往外走,管芳拿着他的白大褂追出来:“山上冷,穿上!”

车驶出县城时,杨澜生看着窗外掠过的田野。地里的麦苗已经返青,像块巨大的绿毯子,远处的山坡上,几户农户正在给中药材浇水,身影在阳光下拉得很长。

“你看,”杨澜生指着窗外,“咱们研究中心研究辨证,种植所保证药材质量,农户用心种植,这才是中医传承的全链条。缺了哪一环,都走不远。”

管芳在旁边记着笔记,忽然说:“杨主任,您昨天说要搞‘中医辨证科普’,我联系了县电视台,他们想拍个系列节目,让老中医讲讲常见病的辨证思路。”

“好啊!”杨澜生眼睛一亮,“就从‘感冒的辨证’开始讲,别用太多术语,就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比如‘流清鼻涕是风寒,黄鼻涕是风热’,让大家知道中医不是玄乎的东西。”

车到山脚下时,种植研究所的技术员已经在等着了。他指着地里的连翘苗:“杨主任,您看这叶子,有点发黄,是不是缺肥?”

杨澜生蹲下身,仔细看着叶片,又扒开根部的土壤闻了闻:“不是缺肥,是土壤湿度太大。连翘喜干,这几天下雨多,得赶紧挖排水沟。另外,旁边种的金银花不能离太近,它们都喜阳,会抢光照。”

技术员恍然大悟:“难怪去年的金银花产量也不高!还是您懂行。”

“都是书上看的,”杨澜生笑着说,“《本草纲目》里写‘连翘生山坡疏林,忌湿涝’,古人早就总结过了。”

往回走的路上,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杨澜生看着山坡上渐渐忙碌起来的农户,忽然觉得,研究中心的铜牌不仅挂在医院的墙上,更挂在了这片土地上——挂在连翘田的地头,挂在老中医的脉枕旁,挂在年轻医生抄方的笔尖上。

回到研究中心时,办公楼的灯已经亮了。陈立志和王廷先还在会议室里讨论课题,白板上写满了辨证分型的思路;管芳在整理张景岳老主任的手抄医案,键盘敲击的声音轻快而规律;张主任则坐在诊桌前,给年轻医生讲着脉诊的诀窍,声音沙哑却有力。

杨澜生站在走廊里,看着这一切,心里忽然踏实下来。他知道,研究中心的启动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无数个难题要攻克,无数份病案要整理,无数颗种子要播撒。但只要这诊室里的灯亮着,这脉枕上的温度在着,这土地里的药香飘着,平原县的中医就会像这春分后的草木,生生不息,绿意盎然。

他轻轻推开办公室的门,桌上的《伤寒论》还摊开着,旁边放着研究中心的工作计划,第一页写着:“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窗外的海棠花又开了两朵,粉白的花瓣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像在为这新的征程点头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