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歌乐山(1 / 2)

我的人生手帐 杨庆柏 1041 字 10小时前

第312章 歌乐山

一九九二年的秋意刚漫过长江,我便带着妻子爱霞和三年级的女儿晓晓,登上了开往重庆的绿皮火车。此行是为参加全国电力高专教学研讨会,会议结束后,我执意要带她们娘俩走走——读《红岩》的年月里,歌乐山就成了心头抹不去的念想,如今既到了重庆,总得去看看那些在书页里鲜活过的地方。

会议在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落幕时,天刚放晴,空气里带着南方特有的湿润暖意。我们照着当地人的指引,在街边公交站挤上了开往红岩村的公交车。九十年代的重庆公交没有空调,木质座椅被太阳晒得温热,车窗摇下来,风里裹着嘉陵江的水汽和路边黄桷兰的清香。晓晓扒着车窗,好奇地打量着沿街层层叠叠的吊脚楼,问东问西,爱霞则在一旁细心地帮她擦着额头的薄汗。

红岩村藏在一片绿树掩映中,青瓦灰墙的建筑群透着沉静的年代感。我们跟着参观的人群走进周恩来同志当年办公的房间,陈设简单得惊人:一张木桌、两把藤椅,墙上挂着褪色的地图,桌上的搪瓷缸还保留着当年的模样。讲解员轻声说着,抗战时期这里是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驻地,周总理就在这简陋的环境里,运筹帷幄,联络各方,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开展革命工作。晓晓仰着头,盯着墙上总理的照片,小声问我:“爸爸,他在这里不害怕吗?”我摸了摸她的头,一时不知如何用孩童能懂的语言,解释那份藏在平静下的坚毅与勇气。

离开红岩村,换乘另一辆公交车去往歌乐山。山路蜿蜒,公交车在坡路上颠簸前行,窗外的植被愈发茂密,青黛色的山峦层层叠叠,歌乐山就像一块厚重的绿翡翠,嵌在重庆的西郊。到了景区门口,我们先走进了红岩革命纪念馆。馆内光线略显昏暗,循环播放的纪录片里,黑白影像记录着先烈们的事迹:狱中绝食斗争、秘密传递情报、面对酷刑时的坚贞不屈。画面里的每一个细节,都与《红岩》里的描写相互印证,爱霞看得红了眼眶,晓晓也收起了嬉闹,小手紧紧攥着我的衣角,安静地听着讲解员的解说。

从纪念馆出来,远远就望见了11.27烈士纪念碑。碑身巍峨挺拔,洁白的汉白玉在阳光下格外肃穆,“11.27烈士纪念碑”几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我们跟着人群缓缓走近,碑前摆放着敬献的花圈,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松针香。讲解员说,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在这里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近三百名革命志士壮烈牺牲,他们中有的还没等到黎明就倒在了血泊里。我指着纪念碑告诉晓晓,这些先烈用生命换来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晓晓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学着大人的样子,轻轻鞠了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