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专教授《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已经有十个年头了。就在这一年,学校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同事——周志国老师。
记得当时人事科给我们发来的通知里,只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这位新同事的基本情况:“从丹东某单位调入,主讲《电子技术》”。看到这样的介绍,我对这位即将到来的同事并没有太多的期待,毕竟在中专任教多年,我已经见过太多的新老师了。
然而,当我在教研室第一次见到周志国老师时,却让我大吃一惊。只见他头发微白,脸上透露出岁月的痕迹,但眼神却依然明亮而锐利。他说话时带着浓重的东北口音,让人一听就知道他是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
在与周志国老师的交谈中,我惊讶地发现,这位看似平凡的老师,竟然是六十年代哈军工的毕业生!要知道,哈军工可是当时国内顶尖的军事工程院校,培养出了无数优秀的人才。而周志国老师能够从这样的名校毕业,其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肯定不容小觑。
我不禁对周志国老师肃然起敬,同时也为能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同事而感到高兴。我相信,在他的教导下,学生们一定能够学到更多专业知识,更好地掌握《电子技术》这门课程。
周老师比我大十五、六岁,他的办公桌紧挨着我的,平日里我俩关系不错,没事的时候他总喜欢和我聊上两句,话题大多是关于他当年在哈军工的那些日子。
有一次,我们俩一起备课,不知怎的就聊到了院校的沿革问题。周老师端起他那杯热气腾腾的茶,轻轻抿了一口,然后感慨地说道:“想当年啊,我们那个班可有三十多个人呢!如今,大家都各自有了不同的发展。不过要说最有出息的,还得数那位啊,他现在可是全国闻名啦!”
我起初以为是玩笑,直到见他翻出泛黄的毕业照——黑白照片里的青年们穿着军装,周老师站在后排,笑容清亮。同时,我也看到了全国闻名的那个人。
在那个秋风萧瑟的季节里,东北电业管理局决定组织五所中专学校进行一次《电子技术》的统考。这对于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一次重要的考验。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考前的准备阶段,周老师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让学生们陷入题海战术的泥沼中。相反,他采取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
周老师带着学生们走进了一个充满电子零件和工具的世界。他们一起拆解旧收音机,探索其中的奥秘;动手组装简易电路板,感受电路的运行原理。就连实验楼角落里那堆积如山、多年来无人问津的报废示波器,也在周老师的巧手下重获新生,能够正常使用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亲身体验到了电子技术的魅力和实用性。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对电子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他们在统考中取得好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统考成绩公布的那一刻,整个校园都沸腾了起来!人们奔走相告,欢呼声此起彼伏,因为我们学校竟然在这次统考中夺得了第一名的桂冠!
而这一辉煌成就的背后,离不开周老师的辛勤付出和卓越教学。他所教授的两个班级,平均分竟然比第二名高出了整整十分!这个成绩无疑是惊人的,也是令人瞩目的。
当周老师手捧着那象征着荣誉的嘉奖令时,他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那眼角的皱纹似乎也在这一刻被点亮,透露出一种别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