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集:仿冒风波再袭(2 / 2)

陈承业又拿起两根绣线,一根是正品用的桑蚕丝线,一根是仿冒品的化纤线:“再看绣线,咱们用的桑蚕丝线,烧一下会有焦糊味,灰烬一捻就成粉末;仿冒品的化纤线烧起来会冒黑烟,还会结成硬疙瘩。”说着,他用火柴轻轻点燃两根线,果然,桑蚕丝线烧完后只剩一小撮灰,化纤线则结成了黑色的小硬块。人群里顿时响起一阵“原来是这样”的惊叹声。

“还有这纹样,”陈承业指着披肩上的缠枝莲,“咱们陈记的每一朵莲花,都有十八片花瓣,每片花瓣用三种色线渐变,从浅粉到深粉,过渡得自然;绣线密度每平方厘米有六十针,大家用放大镜看看,是不是针脚细密,没有漏针的地方?可这仿冒品,花瓣数要么多要么少,色线是硬生生凑在一起的,针脚稀稀拉拉,有的地方还能看到布料的底色。”

他正说着,人群里挤进来一位穿着青布衫的妇人,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布包,眼圈红红的,声音带着哭腔:“陈掌柜,您帮我看看……我上月在东市买了件披肩,花了二两银子,原想给女儿做嫁妆,昨儿我试着洗了洗,水都变成红色的了,披肩也褪得没了原先的颜色……这要是给女儿当嫁妆,岂不是让人笑话?”

陈承业连忙接过妇人递来的披肩,只看了一眼就知道是仿冒品——布料粗糙,绣线颜色发暗,莲花花瓣只有十六片。他把披肩放在桌上,温和地说:“大娘,您别着急,这确实是仿冒品。不过您放心,咱们陈记有个规矩,凡是买了仿冒品的客官,只要拿着购买凭证,就能换一张正品披肩的半价券。您拿着这张券,随时来店里挑正品,只需要付一半的价钱就行。”

妇人接过陈承业递来的半价券,手指都在发抖,眼泪掉了下来:“陈掌柜,您真是大好人!我这就回去拿凭证,以后买绸缎,我只来您家!”

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不到半天就传遍了全城。接下来几天,来陈记辨真的人越来越多,有的是来鉴别自己买的披肩,有的是专门来学辨真方法,还有不少人听完看完,直接在店里买了正品披肩。阿福每天忙着给客人递“辨真指南”、拿披肩,连吃饭都得抽空扒两口,却笑得合不拢嘴:“掌柜的,这三天的营业额,比上个月整月还多!昨儿还有从邻县来的客官,说听人说陈记诚信,专门来买披肩的!”

陈承业却没松劲。他让阿福把“辨真指南”刻成木牌,挂在店外显眼的地方,又在店里隔出一小块地方,每周三下午举办“辨真小课堂”,教大家鉴别不同种类的绸缎。有商户来找他,想加盟陈记,用陈记的布料和绣线卖披肩,陈承业没立刻答应,而是提了三个要求:必须用陈记指定的新疆长绒棉混纺布料,绣线得是桑蚕丝线,每批披肩都要送陈记检验,一旦发现以次充好,立刻终止合作。

过了半年,仿冒陈记披肩的铺子渐渐没了生意。有的改卖其他布料,有的主动来找陈承业,想跟着卖正品绸缎。陈记的名声越来越响,不仅本地的主顾常来,连周边州县的人都专门来陈记买东西,都说“买陈记的布,放心”。

一天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朱雀大街上,给陈记的木牌镀上了一层暖金色。陈承业站在店外,看着街上往来的行人,阿福端着一杯热茶走过来:“掌柜的,您当初要是像老掌柜那样告官,恐怕就没有现在的光景了。”

陈承业接过茶,轻轻喝了一口,笑道:“父亲当年告官,是为了守住招牌;我现在教大家辨真,也是为了守住招牌。只是守住招牌的法子,不止一种。诚信不是靠官司赢来的,是靠让大家知道,陈记的每一件东西,都配得上大家的信任。”

风又吹过朱雀大街,带着绸缎庄里绣娘飞针走线的细微声响,还有伙计热情的招呼声:“客官里边请,咱们新到了一批苏绣手帕,您瞧瞧?”这些声音混在一起,像一首温柔的歌,在暮色里轻轻回荡,也刻进了陈记的招牌里,成了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