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集:仿冒风波再袭(1 / 2)

陈记辨真

暮春的风裹着朱雀大街上麦芽糖的甜香,掠过陈记绸缎庄朱红的门帘,却吹不散伙计阿福眉间的愁云。他指尖捏着件披肩的边角,粗粝的布料磨得指腹发疼——那上面绣着和陈记招牌西域风情披肩几乎一样的缠枝莲,针脚却歪歪扭扭像爬着乱虫,木牌上“陈记”二字更是刻得潦草,可就是这样的东西,已经让三位客官怒气冲冲地来退货了。

“掌柜的,刚走的李掌柜夫人,在北市‘王记布行’花三两银子买的这披肩,昨儿给小孙女做周岁礼,拆开包装就见线头掉了一地,”阿福把披肩往柜台一放,声音里满是委屈,“她当着街上好几位主顾的面说‘陈记怎么越做越差’,我好说歹说才把人劝走,再这么下去,咱们的名声要毁了!”

陈承业正低头整理账本,闻言抬眸,指尖轻轻抚过那仿冒披肩的布料。粗麻混着劣质短绒棉,连最基础的浆洗都省了,凑近还能闻到一股刺鼻的染料味。这和陈记用的新疆长绒棉混纺布料差得太远——自家的布料要经十二道浆染,晒足四十日日光,摸起来像云朵般软糯,对着光看能瞧见细密的绒毛织成的暗纹。

他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模样。老人家枯瘦的手紧紧攥着他的手腕,指节泛白,声音断断续续却字字清晰:“承业,陈记的招牌挂了四十多年,不是靠价钱高,是靠每一寸布、每一根线里的诚信。日后不管遇到啥难事,都不能丢了这个根。”

二十年前,陈记的蜀锦屏风红极一时,有商家仿冒着卖,父亲当即带着账本和正品样品去了府衙。官司赢了,仿冒商家赔了钱关了门,可父亲后来听说,那商家的十几个学徒没了生计,有两个还回了乡下种庄稼,为此愧疚了好一阵子,逢年过节总让人给那些学徒捎些布料去。

如今仿冒披肩的铺子散在东西南北四市,多是些租着小门面的小本生意,有的甚至是夫妻店。若是挨个告官,怕是又要让不少人没了活路,可要是不管,陈记的招牌迟早要被这些劣质货砸了。陈承业手指在柜台边缘轻轻敲着,忽然抬眼看向阿福:“去库房搬三张长桌,再拿二十件正品西域披肩,摆到店外的空地上。另外,你去隔壁纸坊印些素笺,把布料、绣线、纹样的辨真方法写清楚,做成‘辨真指南’。”

阿福瞪圆了眼睛:“掌柜的,您这是要干啥?难不成要当着街坊的面卖披肩?”

“不卖,是教大家怎么辨真假。”陈承业拿起一件正品披肩,指尖拂过上面的缠枝莲,“让大家知道,真正的陈记披肩是什么样的,自然就不会再被仿冒品骗了。”

第二天天刚亮,陈记绸缎庄外就热闹起来。三张长桌并排摆着,左边堆着这几日顾客拿来退货的仿冒披肩,右边是叠得整整齐齐的正品披肩,中间放着放大镜、小剪刀,还有好几缕不同颜色的绣线。陈承业穿着件半旧的青布长衫,站在桌前,手里拿着一件仿冒披肩和一件正品披肩,声音清亮:“各位街坊邻居,劳烦大家过来看看——咱们陈记的西域风情披肩,用的是新疆长绒棉混纺布料,大家摸摸看,是不是软糯顺滑,再对着太阳照照,能看到布料里细密的绒毛;可这仿冒品,用的是粗麻混短绒棉,摸起来硬邦邦的,穿久了还会起球。”

人群里有人凑上前,伸手摸了摸正品,又捏了捏仿冒品,忍不住点头:“还真是不一样!我前几天在西市买了件披肩,摸起来就糙得很,原以为是新布料没洗的缘故,现在看来,竟是仿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