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集:镖途终成坦途(2 / 2)

陈承业重重地点头,把父亲的话刻进了心里。他知道,父亲交给自己的不只是一份家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守住“陈”字的信誉,守住那些跟着父亲打拼多年的伙计,守住“陈记”在百姓心里的分量。

镖队行至镇上时,已是三日后的清晨。刚到镖局门口,陈远就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柳如氏正站在台阶上,穿着一身素雅的蓝布衫,手里牵着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正是他们的孙女陈念安。

“爷爷!”陈念安看见陈远,立刻挣脱柳如氏的手,蹦蹦跳跳地跑过来。陈远赶紧下马,弯腰把孙女抱进怀里,脸上的笑容比阳光还暖:“念念,想爷爷了吗?”“想!”陈念安奶声奶气地回答,从兜里掏出一块用油纸包着的桂花糕,“奶奶做的桂花糕,我给爷爷留的!”

陈远接过桂花糕,咬了一口,甜香瞬间在嘴里散开,那是他最熟悉的味道。他抬头看向柳如氏,她眼里带着笑意,轻声说:“回来就好,饭都做好了,等着你们呢。”镖局里的伙计们也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着路上的情况,有的递水,有的帮着卸镖,热闹得像一家人。

陈远站在院子里,看着眼前的一切——贤惠的妻子、懂事的儿子、活泼的孙女,还有一群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伙计,远处镇上的街坊也纷纷探头打招呼,熟悉的吆喝声、笑声传来。他突然明白,这些年跑镖、做生意,挣的银子固然重要,但更珍贵的是眼前的安稳日子,是那些愿意信任自己、跟着自己打拼的可靠伙伴,是从父亲那里接过、又要传给儿子的踏实与善意。所谓“镖途生财”,生的从来不止是银子,更是这些用钱买不来的温暖与传承。

几日后,陈远在镖局的大厅里召开了伙计大会。他站在主位上,看着底下熟悉的面孔,缓缓道:“我跑了三十年镖,从青丝跑到了白发,现在,我想把镖局和绸缎行交给承业打理。”底下一片安静,随即有人站起来:“东家,您放心,我们肯定跟着少东家好好干!”陈远笑着点头,把陈承业叫到身边,将象征镖局权力的镖旗递给他:“承业,以后就靠你了。”陈承业双手接过镖旗,对着众人深深一揖:“各位叔伯,以后还请多指教。”

从那以后,陈远就真的放下了手里的活计,每日清晨,他会陪着柳如氏在镇上散步。路过绸缎行时,会进去看看伙计们做生意;遇到街坊有矛盾,会主动上前调解;有时还会坐在镖局门口的老槐树下,给孩子们讲过去跑镖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入迷,总会问:“陈爷爷,您以前真的能打跑劫匪吗?”陈远就笑着摸了摸他们的头:“不是爷爷能打,是爷爷守着‘信’字,劫匪也怕讲信用的人。”

日子一天天过去,陈远和柳如氏的生活平静而温暖。陈承业也没让父亲失望,他不仅守住了镖局和绸缎行的家业,还拓展了南方的商道,把“陈记”的绸缎卖到了岭南。哈立德的儿子后来也来过镇上,与陈承业达成了长期合作,西域的波斯织锦和江南的茶叶,依旧通过“陈记”的镖队,在这条商道上往来不息。

冀南一带的人,都知道陈远的故事。说书先生把他的经历编成了话本,茶馆里总能听到“陈镖师智斗劫匪”“陈记绸缎行维权”的故事。有人说他是“最会做生意的镖师”,有人说他是“最讲信用的商人”,但陈远自己却觉得,他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守好镖、做好生意、护好家人。

又是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陈远牵着柳如氏的手,站在镖局门口,看着陈承业带着镖队远去的背影。柳如氏轻声问:“想当年了?”陈远摇摇头,笑着说:“不想,承业比我当年强,这条路,他会走得更稳。”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柔和,就像他们走过的岁月,平凡却充满力量。

陈远的镖途结束了,但“陈”字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份关于“信”与“人心”的传承,就像这条蜿蜒的官道,会在一代代人的脚下,延伸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