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们基于我们的平台去服务更广泛的中小企业客户,我们则专注于平台技术和核心产品开发。
这样既能扩大市场覆盖面,也能减轻我们自身的直接服务压力。”
“第三,引领与超越期(4年以后)。
长期目标,必然是‘技术引领’和‘市场超越’。
我们的产品不能仅仅满足于替代Oracle,更要思考如何利用云计算、AI、大数据等新技术,打造出超越IOE体系的、面向未来的智能企业软件平台。
我们要从‘替代者’转变为‘定义者’,参与甚至主导全球企业级软件的技术标准和商业模式创新。”
郑非听得频频点头,插话道:
“思路很清晰。
但饭要一口一口吃,当前的聚焦点非常明确:
就是抓住‘去IOE’的国家风口,把迁移服务做深做透,同时打磨好产品,让第一批客户成为我们的‘铁杆粉丝’和‘活广告’。
小默,你打算如何整合内部资源来支撑这个新BU?”
谈到具体的组织架构,陈默也不由变得更认真起来。
他身体微微前倾,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重头戏:
“郑总,徐总,为了确保数字技术BU能够轻装上阵,专注创新和市场开拓,同时也能反哺集团主体业务,我建议对现有的相关研发力量进行重组和剥离。”
他调出组织架构图:
“我计划,将原先集团IT下属的自研产品线进行拆分。
其中,‘渡河’ERP核心研发团队和‘高斯’数据库核心研发团队,将整体剥离出集团IT体系,作为数字技术BU最核心的两大产品事业部,直接向BU总裁汇报。
他们将专注于产品的商业化迭代、市场需求的响应以及前沿技术的探索。”
“同时,”陈默继续道,“将原集团IT下的EDA产品线也整体划入数字技术BU,依然是独立的EDA产品线,只是所属组织变化。
EDA工具是芯片设计的基础,市场需求明确,且与我国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战略高度契合。”
“最后,是将原集团IT下属信息技术工程部下属相关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部分,负责自研PLM解决方案开发和实施团队也剥离出来,并入数字技术BU,成立PLM产品线。
PLM与ERP、EDA都有很强的协同效应,特别是在高端制造领域,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完整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他总结道:
“如此,数字技术BU在成立之初,就将拥有ERP、数据库、EDA、PLM四大产品线。
它们技术同源(都源自华兴自身的实践),理念一致(自主可控、面向云与智能),能够形成强大的产品合力,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企业级软件解决方案。
数字技术BU整体组织架构严格遵循“产品与解决方案组织+区域组织+平台与支撑组织”的铁三角模式,以确保各产品线既能垂直深耕,又能横向拉通资源,形成合力。
而原有的集团IT体系,将更专注于内部系统的运维、优化和对主业(即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消费者业务)的支撑,职责更加纯粹。”
徐平仔细看着架构图,沉吟片刻:
“这个重组方案力度很大,相当于把目前集团IT最精华的研发力量都抽出来了。
老板,你觉得呢?”
郑非没有直接回答,反而目光灼灼地看向陈默,问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