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3章 数字技术BU的目标(1 / 2)

汇报会的巨大成功,在第一时间便传回到了鹏城华兴总部。

然而,在顶层决策圈内,喜悦之余,更多的是冷静的思考和下一步的谋划。

几天后,在华兴总部A1行政楼那间熟悉的顶层会议室里,郑非、徐平、陈默三人再次聚首。

实际上因为陈默处理瑞子咖啡的私事,两个老板深深等了他两天。

窗外是鹏城盛夏的繁华景象,室内冷气充足,气氛却比窗外更加“火热”。

仿佛是战略聚焦产生的能量。

徐平的目光一直停留在屏幕上,上面显示着初步拟定的《数字技术BU组织架构与业务规划草案》。

“声势是造出去了,订单意向也拿到了不少,甚至可以说是蜂拥而至。

但现在压力完全来到了我们这边。

小默,数字技术BU这把火,能不能烧得旺,烧得久,接下来就看你的了。”

他看向陈默,目光锐利:

“董事会给了尚方宝剑,但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责任。

我们必须明确数字技术BU的定位和中短期目标,不能辜负国家的期望,也不能浪费这个历史性的机遇。”

陈默点点头,他今天准备得格外充分。

“徐总,郑总,我认为数字技术BU的定位非常清晰:

那就是成为公司面向企业级软件市场的‘冲锋队’和‘造血机’,同时也是国家‘去IOE’战略的核心技术供应商和生态构建者。”

他调出另一份详细的PPT,阐述他的思考:

“关于中短期目标,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生存与立足期(1-2年)。

这个阶段,核心目标是‘活下去’、‘站得住’。

正如我在帝都汇报时所承诺的,针对关键领域,我们可以采取‘零利润’甚至战略性亏损的策略,快速抢占市场,形成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

盈利不是这个阶段的首要目的,市场份额和客户口碑才是。

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不赚钱。”

陈默切换图表,展示他的盈利模式构想:

“利润的大头,将来自‘迁移服务’。

这是一块极其昂贵的‘技术劳务’输出。

帮助客户进行数据迁移、系统适配、流程重构、人员培训,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昂贵的工程咨询和技术服务过程。

华兴凭借自身三年多的实战经验,积累了全套的方法论、工具链和专家团队,我们可以提供行业最高效、最可靠的服务,这部分服务的利润率是相当可观的。”

“第二,发展与巩固期(2-4年)。

在站稳脚跟后,目标要转向‘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构建’。

我们需要实现软件产品本身的规模化盈利,通过持续迭代和版本升级,提升产品价值。

同时,要大力发展合作伙伴生态,赋能更多的集成商、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