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牺牲(1 / 2)

华夏是一个农业大国,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农业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将会大大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不仅能立马解决长期无法解决的农民饿肚子问题,而且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将得到显着提高。

不用日复一日的上工了,意味着农民将得到充分的自由。他们可以外出打工、做生意、从事其他行业,可现在城市里的待业人员还没解决工作问题,那些有关系的农民进城,抢的还不是待业青年的工作么?

李旭东不是不主张解放八亿农民,可是改革,得循序渐进不是,一环还没解开,又把另一环的扣子给松开了,那不是添乱么!

对农民同志的安排,李旭东是有主意的。农无税是一条可行之路,还一个办法就是农业工人同样可以拿工资。

农耕乃衣食之源,人类文明之根。我国是一个农耕大国,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古代先民发现和掌握了大量农业生产法则,并把这些法则用谚语的方式加以总结和传播,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繁荣农耕文化。

我国自古重视农业的季节性,历代都有“不违农时”的法令,有“农者,时也”之说。顺时而作的稼穑作息观映射在语言世界里,便是众多农耕时序谚语,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顺应天时,可得地利;二是争分夺秒,以得农时;三是物各有时,区别对待。

“种田如绣花,半点不能差”。现在大棚种植、薄膜育秧,机械化耕种、收割,而且施肥也不再是以前那样“农家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各种各样的科技,完全可以形成集约化生产。

老美的农民通过大型农业机械耕种、管理和收割,一个农民可以耕作上千亩土地,劳动生产率很高,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如果我们的平原地区学习老美的农场管理模式,丘陵地区学习小日子的家庭农业,未尝不能开辟一条新路子出来。

至于多出来的富余劳动力,机械到不了的地方、该修的水利设施,哪个行业不需要劳动力哦?

不是瞧不起农民同志,而是李旭东瞧不起城市里的小青年。这些人实在不是什么能卖得了苦力的主儿,拈轻怕重,生怕自己吃了亏,让别人占了便宜。

工作嘛,只要能赚到足够多的钱,什么活儿农民兄弟都肯干,也能干。

领导们没想到李旭东的反击来得如此迅猛,他的话有理有据,而且论证充分,几位中间派也不是没看到昌平区的集体农庄模式,那里的农民兄弟各司其职,不仅建起了农庄,搞起了副业,还创办了不少集体企业,如果这样的模式推广开来,那么包产到户的计划还是应该慎重考虑才是。

“等等,我有几句话要说。只要老百姓有饭吃,能增产,就是最大的政治。老百姓没有饭吃,就是最坏的政治。自从1958年开始,20年的事实已经证明人民公社是个不合理的存在,它虽然短期内可以激发国人的凝聚力,但长远却严重挫败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想要让农民富起来,必须首先取缔人民公社。”

曾在皖省当过重要领导的老同志站了出来,小岗村的包产到户虽然是自发的,但之后他却是一直赞同并鼓励的。

1978年前,小岗村年人均口粮40余斤,几乎每户都有出门讨饭的历史。

1979年秋,小岗生产队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6万多公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15年的粮食产量总和,自1956年合作化以来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斤公粮。

到了年底结账,小岗生产队人均收入从上年的 22 元跃升为 400 元。

可这完全是包干到户的功劳么?那岂不是说之前的小岗村村民都在混吃等死?那岂不是天大的笑话么!

要是没有化肥和优良的杂交种子,再加上村民们精耕细作,能实现高产?

要不是79年国家大幅提高部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粮食的统购价格从夏粮上市起提高20%,超购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价50%,全国共有18种主要农副产品提高收购价格,平均提高24.8%。小刚生产队能有这么高的收入?

“领导,光靠种地几乎很难让农民同志富起来,包产到户之后,农民同志买得起拖拉机么?靠人工,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农业机械化?”

“四个现代化”是这些年来一直未曾取消过的口号,想要实现全面机械化,那就要为这个目标去创造条件,不然,口号就永远只是口号,永远实现不了。

确实,这句问话让大家都沉默了。

国家要强,必须军事力量强;国家要富,必须经济基础稳固。为了新华夏重工业的发展,农民同志几乎承担了所有。华夏的农业不是起不来,而是之前,农民同志负担了太多,得到的却太少。

“想致富,关键还是要发展商品经济,这和种地不太一样。简单来区分就是,种地要求农民‘愿意干’,商品经济则要求农民‘会干’、‘巧干’,这其中充满着风险,稍有不慎很可能就会血本无归。”

李旭东顿了顿,接着笑道:“当然,想要赚得盆满钵满,也很容易。只要踩中政策的节点,哪怕是头猪,也能让他飞起来。”

第一桶金的积累很难,但是只要开了头,踩中时间的节点,想富起来,确实容易。

现在就有不少人利用南方的发达,开始做起了贸易生意。国外的喇叭裤、蝙蝠衫、蛤蟆镜,都从南方流入了北地。就连四九城里,都有不少青年男女穿戴着这些时髦的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