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大宝不做作业3(2 / 2)

- 学完英语“颜色”相关单词后,让孩子用英语说出“妈妈的衣服是红色(red)、爸爸的鞋子是黑色(bck)”,对应英语作业中的单词练习。

当孩子发现“作业里的知识能用到生活中”,就会从“为了完成任务而写作业”,转变为“为了学会有用的知识而写作业”,内在动力会大大提升。

五、家长必避的“3大误区”:别让错误做法加重孩子的抗拒

在引导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很多家长的“好心做法”,反而会加重孩子的抗拒心理。以下三个常见误区,家长一定要及时避开:

(一)误区1:“盯着写”=“认真监督”,过度干预让孩子失去自主性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不自觉,必须盯着才能写作业”,于是搬个凳子坐在孩子旁边,孩子写一道题就检查一道,一旦写错或写慢,就立刻指出来“这道题错了,重算”“你怎么又走神了,快写”。

但这种“全程紧盯”的方式,会让孩子感到极大的压力:一方面,孩子担心写错被批评,注意力无法集中在作业上,反而更容易出错;另一方面,孩子会觉得“写作业是为了应付妈妈的检查”,而非“自己的责任”,逐渐失去自主完成作业的意识。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在孩子写作业前,明确“作业是你的任务,妈妈相信你能完成”,然后离开作业区域,做自己的事情;孩子遇到难题时,先鼓励他“自己再想想,你之前做过类似的题目”,如果实在不会,再过来引导,而不是全程盯着。

(二)误区2:“比较式激励”=“激发动力”,否定孩子让他失去信心

很多家长喜欢用“别人家孩子”激励孩子:“你看隔壁小明,每天放学就写作业,从来不用妈妈催”“同班的小红这次作业全对,你怎么错了这么多”。

这种“比较”看似是“激励”,实则是对孩子的否定——孩子会觉得“妈妈觉得我不如别人”,从而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会想“反正我不如别人,写不写都一样”,反而失去写作业的动力。

正确的做法是:“和孩子的过去比,不和别人比”。比如孩子今天比昨天提前5分钟完成作业,就表扬“你今天比昨天快了5分钟,进步啦”;孩子这次作业比上次少错3道题,就说“你这次错的题更少了,说明你越来越认真了”。通过和自己的过去对比,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建立信心。

(三)误区3:“作业没完成就不能玩”=“强调规则”,极端惩罚让孩子厌恶作业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完成作业,会采取极端惩罚:“今天不把作业写完,就不准吃饭、不准睡觉”“作业没完成,周末所有的玩都取消”。

这种“惩罚式规则”,会让孩子把“作业”和“痛苦、剥夺快乐”深度绑定,觉得“写作业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不仅会加重当下的抗拒,还可能让孩子长期厌恶学习。

正确的做法是:即使孩子没完成作业,也不要用“剥夺基本需求(吃饭、睡觉)”或“取消所有娱乐”作为惩罚,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没完成”——如果是因为贪玩,就约定“明天先写作业再玩,玩的时间不变”;如果是因为太难,就一起拆解任务,帮他降低难度。用“解决问题”的态度代替“惩罚”,才能让孩子愿意面对作业,而非逃避。

六、总结:从“对抗”到“合作”,让作业成为亲子关系的“粘合剂”

解决孩子不做作业的问题,从来没有“一招见效”的捷径,核心在于家长转变心态——从“强迫孩子服从”,转变为“和孩子站在一起,帮他解决问题”。

当家长放下指责,用共情读懂孩子的需求;放下控制,和孩子一起制定可行的计划;放下挑剔,用正向反馈肯定孩子的努力,孩子就会从“抗拒作业”,逐渐转变为“主动完成作业”。

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不仅能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还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让曾经“鸡飞狗跳”的作业时间,变成亲子间互相陪伴、共同成长的温暖时光。毕竟,比起“快速完成作业”,孩子能在学习中感受到自信、获得动力,才是更重要的长远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