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大宝不做作业3(1 / 2)

比如,如果老师反馈“孩子上课能听懂,但作业量有点多,导致孩子回家后觉得压力大”,家长可以和老师商量:“能不能让孩子每天先完成核心作业(如数学口算、语文生字),拓展类作业(如课外阅读理解)分两天完成?”大多数老师会愿意根据孩子的情况调整,毕竟作业的核心目的是“巩固知识”,而非“追求数量”。

若老师提到“孩子上课经常走神,知识点没掌握,所以作业不会做”,家长可以和老师约定“课堂提醒机制”——比如让老师在孩子走神时轻轻敲桌子提醒,同时家长在家针对孩子没掌握的知识点,用更简单的方式辅导(比如用积木教数学加减法、用绘本教语文拼音),家校配合帮孩子补上知识漏洞,从根本上消除“不会做所以不想做”的畏难心理。

需要注意的是,和老师沟通时要保持“合作态度”,避免抱怨“老师作业太多”或“老师没教好”,而是说“想和您一起看看怎么帮孩子更好地完成作业”,这样老师会更愿意配合,共同找到解决办法。

(二)排查“环境干扰”:打造无干扰的作业空间,减少外界诱惑

孩子长期抗拒作业,可能和“作业环境太嘈杂”有关。比如书桌放在客厅,家人看电视、聊天的声音不断;书桌上堆满玩具、零食,孩子写作业时忍不住玩一会儿;或者家长在旁边刷手机、玩游戏,孩子觉得“为什么你们能玩,我要写作业”,从而产生抵触。

此时家长需要为孩子打造“专属作业空间”,满足“安静、简洁、固定”三个原则:

1. 安静:尽量把书桌放在书房或卧室,远离客厅、厨房等噪音源;家人在孩子写作业时,避免大声说话、看电视,可选择看书、做家务等安静活动;

2. 简洁:书桌上只放当前作业需要的物品(如课本、文具、作业本),玩具、零食、课外书等全部收进抽屉或柜子,避免孩子被干扰;

3. 固定:让孩子每天都在同一个地方写作业,形成“坐在这个书桌前,就该写作业”的条件反射,帮助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布置作业角:让孩子选一张喜欢的卡通桌布铺在书桌上,放一个小台灯,再贴一张“作业打卡表”,让孩子对这个空间有“归属感”,从而更愿意在这里完成作业。

(三)关注“学习兴趣”:用趣味方式衔接作业,减少“作业=痛苦”的联想

有些孩子长期抗拒作业,是因为觉得“作业太枯燥”,把作业和“痛苦、无聊”绑定。此时家长可以用“趣味化方式”衔接作业,让孩子觉得“作业也能很好玩”,逐步消除抵触心理。

1. 把作业和“游戏”结合,降低枯燥感

- 数学作业:比如口算题可以变成“口算抢答游戏”,家长说“5+3=?”,孩子快速回答,答对10道就奖励一个小贴纸;应用题可以用玩具模拟场景,比如“小明有3个玩具车,妈妈又买了2个,现在一共有几个?”,让孩子用玩具车摆一摆,再算出答案;

- 语文作业:生字抄写可以变成“猜字游戏”,家长用手在空中写生字,让孩子猜“这是什么字”,猜对后再让孩子写下来;课文朗读可以变成“角色扮演”,孩子读主角的台词,家长读旁白,让朗读更有代入感;

- 英语作业:单词记忆可以变成“单词卡片游戏”,把单词写在卡片上,家长出示卡片,孩子读出单词,读对了就能“收集”这张卡片,集齐卡片可兑换奖励。

2. 用“生活场景”衔接作业,让孩子明白“作业有用”

很多孩子觉得“作业和生活没关系,做了也没用”,从而缺乏动力。家长可以把作业和生活场景结合,让孩子看到作业的“实际价值”:

- 学完“元、角、分”后,让孩子帮妈妈算“买一包糖果5元,给收银员10元,应该找多少钱”,对应数学作业中的人民币计算;

- 学完“描写水果的词语”后,带孩子去超市,让孩子用“红红的、甜甜的”等词语形容苹果、草莓,对应语文作业中的词语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