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营
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造,曾经的窑营早已脱胎换骨。昔日烟尘蔽日、杂乱无章的景象被井井有条的工坊、高耸规整的窑炉和四通八达的碎石路所取代。空气中虽然依旧弥漫着烟火和金属的气息,却不再呛人,反而有一种工业地带特有的、充满力量的秩序感。
对张经纬而言,在这里发现大量优质的石灰石,其意义甚至超过了最初的目标——硝石。毕竟,以这个时代的基础,他纵有千般知识,也不可能徒手搓出一枚洲际导弹。但石灰石,却为他打开了另一扇至关重要的大门——迈向高级冶金的大门。
尽管前世在冶炼厂只是个“烧锅炉的”,但好歹经历过系统性的大学教育,理论基础扎实。再加上那位刀子嘴豆腐心的车间主任李卓吾老师傅,三年间倾囊相授,将不少实际操作中的诀窍和经验硬塞给了他,使他并非毫无根基。
这个时代,主流的炼钢法是“炒钢法”,效率尚可,产量也大,军队中大部分制式武器都源于此。但缺点同样明显:炼出的钢质地不均匀,含杂质多,强度和韧性都差强人意,战场上刀刃容易卷口、崩裂是常事。
张经纬走的是一条更昂贵、更精细,但也更卓越的路子。
他不惜工本,选用最好的高山黏土,混合研磨细腻的高纯度碳粉,烧制出耐极高温的坩埚。采用坩埚炼钢法,能够精确控制成分和温度,炼出的“精铁”(实际上已是优质钢)强度远超炒钢,同时还保留了良好的韧性。这种材料,是制造高强度弹簧、精密机械部件以及顶级武器的绝佳选择。
而他最大的创新,在于对窑炉本身的改造。炉体采用了与坩埚类似的高级耐火材料,并创造性地在砌筑材料中加入了石灰乳,极大地提升了窑炉的气密性和整体结构强度。
更关键的是,他深谙石灰石在冶金中的妙用——作为助熔剂和净化剂。大量的石灰石被加入炉内,在高温下创造出一个碱性环境。这能有效地与铁水中的硫、磷等有害杂质反应,将其析出形成炉渣,从而极大地提高最终钢水的纯净度。简单来说,石灰石就像一种高效的催化剂,使得无需过分追求极难达到的超高炉温,也能通过化学方式获得优质钢。
同时,富含石灰的炉体耐火材料,对温度变化的耐受性(热稳定性)极佳,冷热交替不易开裂爆膛,大大提升了生产安全性和炉子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