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东线烽火将起,将道门发扬光大(2 / 2)

但是西域的众多异族却信奉的很,尤其是真主教派,这一时期正是在西域极速扩张的阶段。

这种外来的且激进的宗教文化入侵,对秦国的统治很有影响。

除非李骁将当地的人丁全部杀光,迁移大量汉民百姓过去定居。

但是短时间内是完不成这项浩瀚工程的。

所以,李骁便需要本土教派来进行文化融合,继续稳定秦国对西域的统治。

而丘处机作为道教名宿,正是推行此事的最佳人选。

茶室角,尹志平与李志常站着,大气不敢出,却将两人的对话听得一清二楚。

听到“将道教传至西域”,尹志平眼中满是激动。

若能借此机会将全真道与龙门派的教义传到万里之外的西域,便是将门派发扬光大,这是多少道士梦寐以求的事。

李志常也悄悄抬眼看向丘处机,眼神中满是期待,盼着师父能答应下来。

可丘处机却陷入了沉默,眉头微蹙。

良久,他才轻轻叹了口气:“高大人,非是老道不愿,只是西域情况复杂,百姓信仰各异,贸然前往,恐难有成效。”

“况且龙门观弟子不多,若老道离开,关中百姓的教化之事,便无人打理了。”

高忠义早已料到丘处机会犹豫,他微微一笑,语气轻松却带着几分暗示:“道长不必担忧。”

“关中的教化之事,本就是我秦国官府的责任,至于西域传教的人选,其实也并非只有道长可选。”

他顿了顿,慢悠悠地道:“正一道也是道门正统,他们弟子众多,也一直有意拓展影响力。”

“若道长觉得为难,本官倒是可以修书一封,邀请正一道的道长们前往西域,想必他们会很乐意抓住这个机会。”

这话看似平常,却暗藏威胁。

丘处机心中一凛,正一道与全真道虽同属道教,却也存在派系竞争。

若正一道抢先进入西域,全真道日后再想立足,便难上加难。

甚至有可能在未来,连中原的基本盘都保不住,信徒们会被正一道抢走。

而且他清楚,秦国若真邀请道门,绝非为了传教,而是想借宗教派系制衡,稳固对西域的统治。

自己若执意拒绝,不仅会错失门派发展的机会,甚至可能让龙门观失去秦国官府的支持,日后在关中立足都成问题。

丘处机沉默片刻,抬眼看向高忠义,目光坚定:“高大人不必费心邀请他人了。”

“老道思虑再三,觉得传播道法、教化百姓,本就是道士的本分。”

“西域百姓若能因道教而安居乐业,也是老道的功德。”

“老道愿意亲自带着弟子前往西域,面见秦王,商议传教之事。”

高忠义脸上立刻露出笑容,起身拱手:“道长深明大义,本官佩服。”

“大王若知晓此事,定然十分高兴,本官会立刻派人回报大王,为道长安排前往金州的行程。”

丘处机缓缓点头:“有劳高大人了,只是老道有个请求。”

“前往西域传教,需循序渐进,不可强迫百姓,还请大人转告秦王,给老道足够的时间与自主权。”

“这是自然。”

高忠义满口答应:“大王素来重视百姓意愿,定会尊重道长的想法。”

心中却是暗道,道法传西域乃是政治任务,无论如何都要完成。

不可强迫百姓?

不强迫难道还给发鸡蛋啊?

惹急了秦军,直接摘了他们的俩鸡蛋和西瓜。

这个老道还是有些太天真了。

先看看,实在不行,就从他的徒弟里面挑选几个来做事。

三人又敲定了一些细节,临近傍晚,高忠义与赵大川起身告辞。

丘处机送至观外,看着两人的队伍渐渐远去,才缓缓转身回到观中。

刚进观门,尹志平与李志常便迫不及待地围了上来.

尹志平激动地道:“师父,咱们终于有机会去西域传教了,这可是将咱们龙门派发扬光大的好机会啊!”

李志常也跟着点头,眼中满是兴奋:“是啊师父,师祖在天有灵,也定会高兴万分。”

丘处机看着两个弟子兴奋的模样,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容,却也带着几分忧虑。

“西域之路,不会轻松。”

高忠义与赵大川离开龙门山后,并未按原计划返回咸阳,而是调转马头,径直南下,朝着陇县南部、渭水河边的秦军大营疾驰而去。

营寨连绵数里,赤色的日月战旗在营墙上高高飘扬,甲胄碰撞声、战马嘶鸣声与士兵的操练声交织在一起,尽显秦军的铁血威严。

“杀杀杀!”

这里便是秦军的陇县大营,驻扎着一个万户府,五千铁骑。

与渭河南岸的宝鸡城隔河相望,是秦军对抗金军的前沿阵地。

高忠义没有立刻进军营,而是走到渭水河边,目光望向对岸的宝鸡城。

曾经的宝鸡城,因地处关中要道,商贾云集,十分繁华。

可如今望去,城墙斑驳,城内炊烟稀疏,连城外的田地都荒了大半,露出一片片干裂的黄土,尽显寞。

“巡抚大人,您看南岸这光景,比去年又差了不少。”赵大川跟在一旁,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

作为陇县守备官,他常年驻守前线,对南岸的情况了如指掌。

“自从咱们秦国在渭北推行田亩归公,南岸的土绅、官僚还有有钱人,就跟慌了神似的,纷纷抛售宅院、耕地,想尽办法举家迁往中原。”

“现在南岸的地价跌得跟白菜似的,都没几个人敢接手。”

能跑的有钱人,几乎都跑光了。

他们心里清楚,秦国对士绅从不客气,不仅要没收私田,搞不好还会治他们的罪,抄他们的家。

谁愿意留在这儿等着被清算?

高忠义顺着他的目光望向南岸,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容,轻轻点头:“这是好事。”

“他们跑了,明心里已经没了对金军的信心,认定咱们秦国迟早会打过去,金军挡不住。”

他转过身,看向赵大川,语气带着几分分析:“没有了这些士绅田主,金国在南岸的统治就会出大问题。”

“土地没人种,也没人帮着官府收粮食,税收也跟着锐减。”

“南岸的土地已经供养不起南岸的金军了。”

“他们只能从中原运粮,这一路的损耗、运输成本,都是不的负担。”

“就算咱们不开战,就这么耗着,也能把金军拖垮。”

而反观秦国,在渭北地区早已完成了土地分配,并全面展开了农耕生产,积存的粮草足以支撑大军所需。

通往陇县大营的官道上,如今络绎不绝地行进着后勤队伍,车马载满粮草与兵器,源源不断运往大营。

而近些时日,这样的运输队伍愈发频繁密集。

一切迹象表明,秦国的将士们正紧锣密鼓地准备对南岸金军发起进攻。

西域战事告一段,第一镇、第三镇与第五镇在西域连破数国,战功赫赫,令东线诸将眼热不已。

他们不甘后,渴望建功。

经过两年休整,东线四镇秦军已恢复元气,士气高涨,纷纷请战金国,誓要一举收复整个关中。

作战计划早已呈报龙城,转交给身处西域的李骁,只是迟迟没有准许。

“大人,西征的兄弟们连灭数国,立了大功。”

“咱们东线的将领们眼馋得很,都想着早点跟金军开战,收复整个关中,可不能被西域的兄弟们比下去。”

听着赵大川的话,高忠义眼中闪过一丝锐利:“急不得,但也快了。”

“总之,不能让兄弟们在战场上饿肚子、缺兵器。”

作为渭北巡抚,高忠义的职责与大漠、西州等腹地巡抚以发展民生经济为主不同。

他实质上承担着关中军队“大管家”的角色,统筹后勤,调度资源,一切以保障战事为先。

罢,两人迈步走向军营。

高忠义向营门百户出示了自己的身份令牌,百户不敢耽搁,连忙前去大帐汇报,得到允许之后,才亲自护送高忠义进营。

至于赵大川和其他守备士兵们,则需要在营中的闲置帐篷中休息,且不能随意乱走。

穿过操练的士兵队伍,来到中军大帐前。

很快,帐帘掀开,一名身材魁梧、身着赤色布面甲的将领走了出来。

正是驻守陇县大营的第二镇第五万户府统兵万户,秦雄,也是李骁的表哥。

“高大人,你可算来了。”

秦雄走上前,拍了拍高忠义的肩膀,语气热情:“快进帐,咱们正等着跟你商量后勤的事。”

陈仓最初位于渭水北岸,唐朝时期重心南移,安史之乱时北岸彻底荒废,改名宝鸡,所以此时的宝鸡是位于南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