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东线烽火将起,将道门发扬光大(1 / 2)

龙门山深处的龙门观外,一片田地正泛着新绿。

一名六十多岁的老者挽着裤腿,脚踩泥土,手持锄头在田间劳作。

他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脸上布满皱纹却透着一股平和,正是隐居在此的长春真人丘处机。

他身着粗布短衫,与寻常老农别无二致,锄头起间,动作娴熟,田埂间的杂草被一一清除。

“师父,我们回来了。”

就在这时,一阵脚步声从田垄间传来,两名身着青色道袍的年轻道士提着布囊,快步走向田间,正是丘处机的弟子尹志平与李志常。

丘处机停下锄头,直起身擦了擦额头的汗珠,看向两人:“今日去集市,可有什么新鲜事?”

尹志平放下布囊,轻声地道:“师父,可了不得。”

“集市上都在传,秦军西征大胜了。”

“不仅彻底灭了辽国,还攻破了古尔王国、西喀喇汗国,连万里之外的德里苏丹国、花剌子模国也被秦军打下来了。”

“这些国,咱们之前都没听过呢,直接被灭了国。”

李志常也跟着点头,语气中满是惊叹:“百姓们都,秦军的战斗力简直神了。”

“火炮一响,城墙就塌,骑兵冲锋起来,敌人根本挡不住。”

“那些西域国家的军队,在秦军面前就像纸糊的一样,没几个回合就败了。”

“如今整个西域,都已经成秦国的地盘了。”

“对对对,还有书人的很夸张,叫做秦军出征,寸草不生……”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将从集市上听来的消息悉数告知,言语间难掩对秦军战斗力的震惊与对秦国强大的惊叹。

丘处机听完,却只是轻轻叹了口气,拿起田边的葫芦喝了一口,语气带着几分悠远。

“秦国崛起,固然是大势所趋,可这一路征战,不知多少生灵涂炭。”

“正所谓‘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法讲究贵生乐生,生命乃是‘道’赋予的最宝贵礼物,现世的幸福、百姓的安康,比疆域的扩张更重要啊。”

尹志平与李志常闻言,脸上的情绪渐渐褪去,低下头道:“师父教诲的是,弟子明白了。”

丘处机摆了摆手,温和地:“也不是你们的错,只是世人多看重功业,却忘了征战背后的疾苦。”

“好了,别站着了,把带回的油盐酱醋归置好,志平去挑两桶水,志常把晒着的草药翻一翻,做完活计,咱们中午煮些粥吃。”

“是,师父。”两人应声,连忙分头忙活起来。

丘处机重新拿起锄头,目光扫过远处的山峦,心中思绪万千。

在秦国占领陇县之前,龙门观在山下本有不少私田,都是达官贵人为祈福或求指点所赠。

丘处机本来不想要,但想到大量穷苦灾民,也就无奈收下了。

那时关中百姓贫苦,灾民遍地,丘处机便将这些田地交给穷困百姓耕种。

收来的租子大多用来赈济灾民,自己则与弟子们粗茶淡饭度日。

后来关中之战爆发,秦军占领陇县,推行“田亩归公”政策,所有私田尽数收归国有,再按人口分给百姓耕种。

有不服者,便被冠以“金军奸细”的罪名,要么处死,要么送去矿区改造。

简直强势霸道到了极点,但也符合王朝初创时期,混乱中带有欣欣向荣的秩序感。

起初丘处机还担心百姓日子会更苦,可没想到,秦军收税后,只征收两成田租与两成税收,再无其他苛捐杂税。

百姓只要肯劳作,便能自给自足,灾民竟渐渐少了。

见状,丘处机便主动将龙门观的私田也交了出去,只留下后山这几十亩地,由自己与弟子们耕种,同样缴税缴租,足够维持生计便好。

秦国的政策,对他们这些真正潜心修行、自食其力的道士影响不大。

可对那些坐拥千亩良田、靠信徒供奉过着奢靡生活的和尚们,却是灭顶之灾。

寺庙的田亩被收公,和尚们没了租子来源,又不愿下地劳作,日子一千丈,不少寺庙都迅速荒废了。

想到这里,丘处机轻轻摇了摇头,不再多想,专心打理田地。

山间清风拂过,带着草木的清香,一切都显得宁静而平和。

可这份宁静,却在临近正午时被打破。

一名负责在前殿接待香客的弟子匆匆跑过来,语气急促:“师父,山下……山下来了一支秦国军队。”

“看旗帜,像是陇县守备团的人,是要见您。”

丘处机手中的锄头一顿,抬起头望向山下,眼中闪过一丝思索。

龙门山位于秦金边境,局势本就紧张,秦军突然到访,不知是为了何事。

他放下锄头,拍了拍手上的泥土,对弟子道:“知道了,你去告知他们,稍等片刻,我换件衣服便来。”

“是。”弟子应声离去。

丘处机回到观中,换上一身整洁的灰色道袍,整理好仪容,才缓缓走向前殿。

龙门观之前,一支百余人的队伍正整齐列队,绿色的日月战旗在风中飘扬。

队伍前方,两名男子站定,一人身着布衣,一人身披甲胄,正是渭北巡抚高忠义与陇县守备团的守备官赵大川。

随着秦国疆域的持续扩张,以及对内治理需求的日益复杂。

原先仅有的七镇野战部队已逐渐无法满足全方位的防务需要。

除了第一镇常驻中枢之外,其余六镇均部署在边境要地。

关中、灵州与漠北的三镇直面金国威胁,甘肃的第四镇扼守河西走廊,既防范高原吐蕃势力,也作为关中和灵州防线的战略支援。

而远在西陲的碎叶第三镇与河中第五镇,同样肩负着重大的边防责任。

与此相对,在秦国腹地,大规模战事已不复见,不需要浪费大量精锐镇兵驻守,仅需少量精锐部队便可维持稳定。

因此,除了保留部分野战军作为定海神针外,地方防务主要依托于各州所设的守备团。

这些守备团根据实际需要,每州设置三至十余支不等,统一受当地将军或总兵节制。

每支守备团编制约一千二百人,其将领多由七镇军官转业担任,士兵与基层军官则从民间招募或由战俘改造而来。

守备团在编制结构上也与七镇有所不同:七镇建制最初与户籍制度挂钩,更是为了适应大规模骑兵作战。

而守备团则以步兵为主,采用“团—营—哨—队—班”的五级编制。

统兵将领依次称为守备官、营官、哨官、队官,最基层则为十人左右的班。

在装备方面,由于非属一线野战部队,守备团士兵大多仅着皮甲,只有队官及以上军官才有资格穿戴布面甲。

例如陇县守备官赵大川,便身着黄色布面甲。

他原属第一镇,而秦国军中并未配置绿色布面甲,因此转业将领仍沿用原属部队的甲胄颜色。

这些甲胄都是跟随他们血战多年,遍布刀痕,用敌人的鲜血染就的色彩。

……

丘处机因龙门山下私田事务,曾与秦国的陇县官府打过交道,与赵大川也算相识。

然而此番赵大川身旁却多了一位面生的中年人,观其气度和赵大川对其态度,地位似乎更高一等。

“赵将军,许久不见。”丘处机率先开口,语气平和。

赵大川行礼:“道长别来无恙?”

“本官今日是陪我家大人前来拜访。”

罢,他介绍旁边的高忠义道:“这位是渭北巡抚高大人,此次专程上山,是有要事与道长商议。”

高忠义的脸上露出了淡笑,微微行礼道:“本官高忠义,久闻长春真人德行高尚,今日得见,实属荣幸。”

丘处机也连忙回礼:“高大人客气了,山间陋室,二位若不嫌弃,随我入观奉茶。”

三人并肩走进龙门观,尹志平与李志常已将茶室收拾妥当,见三人进来,连忙奉上热茶。

茶汤清澈,茶香袅袅,驱散了山间的寒气。

寒暄片刻后,丘处机放下茶杯,目光在高忠义身上,开门见山:“高大人身为渭北巡抚,管辖之地正值秦金边境,事务繁忙。”

“今日专程上山,想必不是为了闲聊吧?”

高忠义放下茶杯,神色诚恳地道:“本官此次前来,一来是瞻仰道长圣颜,聆听道音。”

“这些年,道长广施仁心,教化百姓,关中百姓对道长无不敬重,本官甚至钦佩,得听道音,只觉名不虚传。”

“二来,也是受大王所托,想与道长商议一件关乎道门未来的大事。”

他顿了顿,语气越发郑重:“如今我秦国西征大胜,西域万里疆域尽归版图。”

“可西域之地,蛮夷杂居,百姓多信奉异教。”

“这些年,他们饱受战火之苦,却仍不知安定的可贵,若不能加以教化,日后恐生叛乱。”

丘处机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却未接话,只是静静听着。

高忠义继续道:“道教乃我华夏正统,讲究顺应天道,重视现世幸福,与秦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国策不谋而合。”

“本官想问,道长可有想法,将道教传至西域?”

“用道法教化西域蛮夷,让他们知晓礼仪,明白安定的可贵,如此既能减少西域的叛乱,也能让道教的仁心惠及更多百姓,岂不是两全其美?”

这番话,既是高忠义的提议,也暗含着秦国的需求。

宗教是这个时代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化元素,李骁不喜欢宗教,包括他在内的众多秦国将领们也不信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