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石窑旧村(1 / 2)

小县法医 红眸 2757 字 24天前

陈说的最笨的办法就是阵地控制然后拉网排查。不过我从今天上午的探查来看效果怕不是不理想。虽然老陈画圈里虽然只有三个自然村,可这里出了太行山,地势平坦一马平川。不知名的小道、土路交错纵横,没有出现在道路监控里并非意味着他们非要走大路才能离开。而且现在是夏末,这里又是农村,庄稼地里的玉米已经快成熟,一片片的青纱帐成了对方的逃跑的天然屏障。

其次,他们在化肥厂的作案手段来看这帮人显然都不是第一次作案。他们从进场到抓人、逼供、杀人最后撤退都有条不紊。甚至都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追查他们的线索。若不是有袁初生这条线,绝对不会这么快锁定他们的作案嫌疑。这也说明了这帮人绝非是等闲之辈。卫向武目前在我们的监控范围内。他作案后没有离开一方面是有恃无恐,一方面我感觉这帮人可能还有其他图谋。虽然有灯下黑的可能,可这里村子很小,不利于他们藏身和逃跑。因为他们还带着一个人质,一群人吃喝拉撒暴露风险太大。要是我的话会选择背靠的太行山。此时那里树木茂盛又人迹罕至,这么也要比这里安全一些。

第三,今天上午在铝材厂的走访应该是引起了对方的警觉。他们又不是傻子,即便他们原来待在这里现在八成也转移了。

我想了想跟老陈商量:“要不这样,你让所里了解这三个村的民警下去先不动声色地走访一下。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子。你们县位于两省边界,出省要过黄河,沿途卡哨目前没有汇报他们出去了。眼下有两个最大的可能。一个是他们化肥厂作案后回到了这里躲藏,另外就是化肥厂作案后直接去了选好的藏身地。如果真的引起了对方警觉,卫向武那边应该会有动静。专案组的人已经给他上了手段。所以三条腿走路保险一点。”

老陈听完后略微沉思了数秒后说道:“让感觉他们往北边走了?”

我点头说道:“这帮人不是我们以前遇到的那种乌合之众,不能以常理论断。普通团伙可能会选择熟悉的地方就近藏匿,但是他们不会。上午我们走访的时候我留心了一下你们这边的地貌,你们镇背靠着太行山,边缘围绕着黄河。中央一马平川。不是个潜藏的好地方。眼下他们要么杀了人质到了潜藏地点等风声过了回来。要么还带着人质另有所图。我倾向于后者的可能性大一些。要图谋大事必然要找一个安全地方地藏起来。北面的太行山怎么看都是首选。当然这对我们来说喜忧参半。喜的是太行山自古就是一道天堑。越靠近太行山道路就越收束,通向山里的路就那么几条,方便我们追查他们的下落。麻烦的是他们真躲到了山里,也够我们喝一壶的。”

老陈听完后问了一句:“我们从铝材厂到现在也有一个多小时了,向卫武那边没动静?”

我摇了摇头。

老陈说道:“那就按你的意思办。我安排几个人去这几个村里走访。等一会我们向北走。”

商定了大方向后跟我老邢汇报了一下方案然后我们开始往化肥厂北方走访。兴合县在我们省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他是我们省东南方向唯一孤悬于太行山之外的一块飞地。如果不在地图上仔细看一般都认为他是邻省的地盘。在早些年基建落后的年代,他是我们省通向东南方向唯一的通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当我们的车靠近太行山的时候,我这才真正感受到了这道天堑的压迫力。因为我们县就在太行山的山脉上,所以见山不怪。可从这边看,那巍峨的太行山犹如陡然出现的一道巨大城墙,和身后的一马平川形成了鲜明对比。

老陈说道:“老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近山脚下的这几个村都有一些山路能上山。只不过现在那些村里也没什么人了,想要确定他们的行踪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老郝笑道:“科技虽然发达了,可对方只要有些反侦察的头脑,找人永远是我们这行最难的事情。而且我们现在习惯了依靠各种技术,一旦这些技术用不上的时候,还不如以前的老警察找人的本事多。”

老陈说道:“是这么一回事。我刚上班的时候我的师傅们都会养一些线人。那会没有手机也没大数据。老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线人可以给他们提供不少情报。尤其是找人的时候,他们往往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可现在么,别说线人了。村里人都没了。有些罪犯真往山上一躲,那你找去吧。”

我在一旁无奈地说道:“说起来我们县到现在还有一个杀人犯没找到,也是躲到了山里,这也有小半年了吧。反正时代在进步。总有些事情和人都会被这个时代抛弃的。养线人是一把双刃剑。你利用线人获取情报,线人也在利用你警察的身份为他们争取不正当权益。这些人本身就游走在灰色地带,一旦他们涉案搞不好就把你也拉下水。有一些警察不知不觉中成了这些人的保护伞。这种事这些年见得也不少。关键是现在我们的工作环境跟以前有天壤之别。越公开,越透明,这些灰色地带就越难有生存空间。”

片刻的功夫我们便抵达了石窑村。我们把这里选成第一站是因为这里距离化肥厂最远且背靠着太行山。而且从化肥厂到这里有七八条不知名的土路,岔口很多。从大交通网上他虽然不是距离国道最近的村子,可开车到国道岔口也就十几分钟时间。他们想跑有国道,想躲背后有太行山。算是一个比较合适的藏匿地点。

路上老陈跟我们简单介绍过这个村。赵村是他们镇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村。目前户籍上依旧有七百多人。鼎盛时期这个村有差不多接近四百多户人。2000年以前这个村祖祖辈辈都靠挖山取石用土窑烧制石灰为生。背后的太行山都被他们挖了一个巨大的缺口。不过这些年伴随着建筑材料更新换代和环保的硬性要求这些土法石灰窑就都被叫停了。之后村里的年轻人失去了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纷纷去了城市里,如今跟大部分北方农村一样这里只留守了一些无法割舍田地的老人。

不过到了村里我还是有些意外的。映入眼帘的都是一些整齐的二层小洋房,路面也都被硬化过。基础设施配套也很完善,有饭店和商店,甚至小学看上去还在使用中。不过这些建筑都很新,看上去跟我们那边塌陷区集体搬迁的新农村很像。

老陈说道:“现在我们在的地方是新村。06年的时候政府想把这里搞成一个旅游景区,旧村被划分在景区内作为特色民俗村被保存了下来。村民也都被搬迁到了这里。只可惜那个景区刚开始还搞得挺不错,后来因为经营不善倒闭了。我先带你们来这里就是因为你那个景区里现在有大量的空置房间而且有一部分在山上。是个很不错的潜藏地点。”

外地办案还是得依靠他们当地的警方。像这种偏僻又隐秘的地方像我们这种外地人打死也找不到。老陈随后带着我们找到了村委会。驻村干部是个年轻的小伙子叫李益民,对我们十分热情。听说了我们的来意后忙说可以带我们去旧村看看。至于景区他们这边是进不去的。旧村通向景区的一个涵洞坍塌了。要想进入景区得从景区正门进去。目前想要上山可以走以前采石路,但是那条路因为开采停工后已经荒废了,怕是不好走。让我们有个心里准备。

老陈跟他说不着急,他先去村里转转。随后老陈带着我们到了村里的小卖铺。老板跟老陈是高中同学,两个人一见面就互损了几句开玩笑。之后老陈询问了一下最近这几天有没有陌生面孔出现过。老板说没见过。老陈随后便跟老板借柴刀、斧头之类的进山工具。然后看我穿的是半袖,老板还给我找了一件帆布工衣让我穿上。他说现在那条进山的老路已经不好走了,不只是道路荒废荆棘丛生,主要是山里现在可能有人熊出没。昨天村西头的张顺娃想进山采一些连翘和柴胡补贴家用,结果刚进去就看到了人熊。吓得他把鞋都跑丢了。

他一说完,我跟老陈不由都愣了一下问道:“狗熊?”

老板看着我们一脸不可思议说道:“他自己亲口跟我说的。我看他一路逃命摔了自己一身的伤。脚都个扭了。不像是说假话。现在哪里不住人,有什么我也觉得不稀奇。”

老陈说道:“你带我们去找一下张顺娃,我们跟他了解一些情况。”

老板愣了一下问道:“发生了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