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健搬过木箱,用随身携带的工具撬开了锁。箱子里铺着一层防潮的油纸,揭开油纸,里面果然放着一卷泛黄的麻布,麻布包裹着的,正是那份手绘的地图!
两人小心翼翼地展开地图,手电筒的光打在上面,只见上面用朱砂标注着密密麻麻的红点,每个红点旁边都用秦篆写着墓葬的大致年代和推测的墓主人身份,还有一些小字标注着“已发掘”“需重点保护”。
“太好了!”孙健激动得声音都在发颤,“有了这份图,文物局就能有针对性地保护了!”
扶苏的手指轻轻拂过地图上的朱砂痕迹,那是上一世的他亲手标注的。“你看这里,”他指着石门山深处一个不起眼的红点,“这是老将军的副将的墓,当年他战死沙场,老将军亲自给他选的墓地,很隐蔽,盗墓贼未必能找到。”
“还有这里,”孙健指着另一个红点,“标注的是‘百夫长墓群’,应该是当年牺牲的士兵合葬的地方,更得保护好。”
两人将地图小心翼翼地卷起来,藏在怀里。爬出地窖时,天已经黑了,月光透过老槐树的枝叶洒下来,落在院子里,像是给这份跨越了百年的守护,镀上了一层银辉。
“上一世没做完的事,这一世接着做。”孙健看着扶苏,眼里满是坚定。
“嗯。”扶苏点头,嘴角扬起一抹释然的笑,“不管过多少年,不管在哪个时空,该守护的,总要守住。”
离开古城时,两人回头望了一眼那座废弃的院落。虽然破败了,但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将那份重要的地图保存了下来,等着他们再次开启。
回到咸阳,他们立刻将地图交给了李教授。李教授看着地图,激动得老泪纵横:“这是国宝啊!有了它,石门山的文物保护工作就能事半功倍了!”
文物局根据地图上的标注,很快组织了大规模的勘探和保护工作,果然发现了多处未被发现的古墓和遗址,都及时采取了保护措施。石门山成了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了解秦代的历史,感受那些埋藏在黄土下的故事。
孙健和扶苏依旧在博物馆做志愿者,只是他们的讲解里,多了很多“从地图上看来的”细节——哪个墓里可能有士兵的家书,哪个遗址曾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哪个陶罐里藏着当年的种子。
“这些不是凭空想象的。”有游客好奇地问。
扶苏总是笑着说:“是从前的人,托我们告诉大家的。”
孙健知道,他说的“从前的人”,既是那些沉睡在黄土下的秦代先民,也是上一世的他们,是所有为了守护这份记忆而努力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