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李教授拿着一份文件找到他们,神色凝重:“石门山附近要建一个度假村,施工队在勘探时,发现了一片疑似秦代村落的遗址。如果度假村开工,这片遗址很可能会被破坏。”
孙健和扶苏心里一紧。扶苏立刻说:“我们去看看!”
三人赶到现场时,推土机已经停在旁边,几个工人正准备放线。扶苏看着地上裸露的夯土层和散落的陶片,急得额头冒汗:“不能动工!这里的土层结构很完整,极有可能是当年镇守石门山的士兵家属住的村落!”
他蹲在地上,捡起一块带着绳纹的陶片:“你看这陶片的厚度,是用来装粮食的,说明这里的人过着定居的生活……”
李教授立刻联系了文物局,暂时叫停了施工。但度假村的开发商催得紧,说项目已经报备,不能耽误工期。双方僵持不下,文物局的人也很为难:“我们需要确凿的证据,证明这片遗址有保护价值,才能申请暂停施工。”
“我们找证据!”孙健当即拍板。
接下来的几天,孙健和扶苏带着博物馆的志愿者,在遗址上仔细勘探。扶苏凭着对秦代村落布局的了解,指出哪里可能是粮仓,哪里可能是作坊,哪里可能是居住的房屋。他们用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挖掘,果然在他指出的“作坊区”里,发现了几件尚未完工的青铜箭头和一堆陶范——这证明这里确实是与军事相关的村落,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有这些就够了!”李教授激动地拿着发现的文物,“我马上去文物局申请,一定要保住这片遗址!”
最终,度假村项目被调整了规划,这片秦代村落遗址被保护了起来。站在用栅栏围起来的遗址前,扶苏看着那些裸露的夯土,像是看到了当年炊烟袅袅的村落。
“他们的家,保住了。”他轻声说。
孙健点点头,心里忽然有种说不出的踏实。他想起在阳安城,他和扶苏也是这样,为了保住百姓的房屋、田地,一次次与天灾、战乱抗争。原来,不管在哪个时代,守护“家”的心意,都是一样的。
夕阳下,两人并肩走在回村的路上。孙健忽然问:“你说,咱们算不算给老祖宗们办了点实事?”
扶苏笑了,眼里的光比夕阳还亮:“算。也给咱们自己,留了点念想。”
回到家,母亲做了他们最爱吃的肉夹馍。热气腾腾的馍夹着香喷喷的肉,咬一口,满是家的味道。孙健看着扶苏吃得认真,又看了看母亲忙碌的背影,忽然觉得,所谓的“穿越”,所谓的“两个时空”,其实早就被一种更强大的东西连在了一起——那是对“好好生活”的渴望,是对“守护”的执着,是不管在哪个时代,都闪闪发光的人性。
他掏出手机,翻出这些日子拍的照片:石门山的夕阳,博物馆里的瓦当,遗址上的陶片,扶苏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样子,自己和徒弟修自行车的场景……每一张都普通,却都带着温度。
“等有空了,咱把这些照片洗出来,贴满一墙。”孙健说。
“好。”扶苏点头,“再把阳安城的故事写下来,跟这些照片放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