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健这才知道,扶苏上午在警戒线外看地图时,被李教授注意到,他便将自己所知的秦代墓葬分布特点和盘托出,还指出了几处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只是尽了点力。”扶苏的声音缓和了些,目光看向那座被盗的古墓方向,“那座墓……有进展吗?”
李教授叹了口气:“暂时还没有,但我们会尽力清理,争取找到能证明墓主人身份的线索。不管是谁,都不能让他就这么被遗忘。”
夕阳西下,给石门山镀上了一层金色。孙健和扶苏站在山坡上,看着考古人员仍在忙碌的身影,心里的巨石终于落了地。
“至少,没让他们再盗一座。”孙健轻声说。
“嗯。”扶苏点头,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记得当年的人。就算墓葬没了,那些故事,那些精神,也该被记得。”
回程的路上,两人都没怎么说话,却觉得彼此的脚步更沉了些。孙健忽然明白,他们留在现代,或许不只是为了自己生活,更是为了在某种意义上“守护”——守护那些跨越了千年的记忆,守护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忠勇与坚守。
回到家时,母亲已经做好了晚饭,见他们回来,连忙问:“出啥事了?脸都晒红了。”
“没事,妈。”孙健笑了笑,“就是去山里转了转,看了看老朋友。”
扶苏也笑了,接过母亲递来的毛巾:“是,看到了很多值得记在心里的东西。”
饭桌上,肉夹馍的香味依旧浓郁。孙健咬了一大口,忽然觉得这味道里,除了家的温暖,还多了些别的——是责任,是牵挂,是跨越了时空,却始终滚烫的人心。
他看向扶苏,对方也正看着他,两人眼里都带着一种默契的坚定。有些事,他们或许改变不了过去,但至少,可以守护好现在,让那些值得被记住的,永远留在时光里。
石门山的事像一块投入湖心的石子,虽渐渐平息,却在孙健和扶苏心里漾开了圈长久的涟漪。几天后,李教授打来电话,说在那座被盗古墓的残留碎片里,发现了一枚刻着“蒙”字的青铜印章,结合史料推断,极有可能是秦将蒙恬麾下那位镇守石门山的副将——正是扶苏当年提过的那位老将军。
“找到了就好。”挂了电话,扶苏望着窗外的老槐树,轻声说,“至少,他的名字没被偷走。”
孙健拍了拍他的肩膀,没说话。他知道,这枚印章对扶苏而言,不止是“找到名字”那么简单,更是对一段历史、一种精神的确认。
从那以后,两人多了个新去处——市博物馆。每周三下午,只要铺子不忙,他们就会骑着自行车去博物馆,在秦代文物展厅里待上大半天。扶苏看得格外认真,隔着玻璃柜,手指轻轻点过那些剑戈、陶俑、瓦当,像是在与老朋友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