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对于李富贵来说,前面提到的那三点困难似乎并没有那么棘手,甚至是随手就能解决。相较之下,真正让他感到颇为头疼的反倒是如何促使这颗星球的各种物理性质达成一种稳固且持久的平衡状态。因为一旦失去了这种微妙的平衡,星球就会变得灾难不断,所有之前所做的努力都可能会瞬间化为泡影。
木卫三,这颗位于太阳系中的最大的卫星,它的规模令人赞叹,其直径甚至大过了太阳的行星水星。然而,尽管体积如此庞大,但由于其中包含大量密度相对较低的水冰物质,使得木卫三的质量仅仅约为水星的一半左右。
从结构上来看,木卫三主要由坚固的硅酸盐岩石与寒冷的冰体共同构建而成。这种独特的组成赋予了它清晰可见的星体分层特征,就如同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一般。而在其内部深处,则隐藏着一个富含铁质且具有流动性的内核,仿佛是这颗卫星跳动的心脏,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动力和能量。
更令科学家们高兴的是是,在那厚厚的冰盖之下,竟然还存在着一片广阔无垠的咸水海洋。这片神秘的海洋使得木卫三成为太阳系中独一无二的存在,而且它是目前所知唯一一颗拥有磁圈的卫星。正因如此,对于地球上的人类而言,木卫三无疑具备了被改造成为适合人类居住星球的巨大潜力。于是,众多科学家纷纷将目光投向这颗遥远的卫星,并提出了许多将木卫三打造成人类第二个家园的宏伟构想。
然而,李富贵亲自前往木卫三进行实地考察之后,却发现了一些之前未曾预料到的问题。原来,木卫三距离木星实在是太过接近了,强大的潮汐力无时无刻不在对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种潮汐力的作用导致木卫三的地质状况变得极不稳定,其半径会随着卫星的自转推移出现上下十几米的显着变化,这会使得木卫三的地壳出现周期性的膨胀和收缩。
在这样恶劣的潮汐力条件下,如果木卫三温度升高形成地表海洋,那么这里的海洋将会是波涛汹涌、风高浪急,能掀起数十米高甚至上百米的巨浪,给整个星球带来无尽的动荡。同时,潮汐力过大,频繁发生的地表地震以及凶猛的海啸等自然灾害更是让这里的环境充满了危险与不确定性,远远称不上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地。
显然若想将木卫三改造成为一颗适宜人类居住之地,仅仅对其稍作调整显然远远不够,还需将其推送至更为遥远的公转轨道之上,降低它的潮汐力才行。当李富贵成功踏入化神期之后,凭借着手中神奇的乾坤戒,已然具备了收取直径约 100 公里左右小行星的能力。然而,诸如木卫三和木卫四这类直径高达 5000 公里左右的庞然大物般,却绝非此时的他所能撼动得了的。若真想移动这等规模巨大的天体,恐怕非得等到修为晋升至渡劫期之后才可能实现。
而据粗略估算,从当下所处的境界突破至渡劫期,少说也得耗费上千载岁月方能达成所愿。如此漫长的时光,或许就算给木卫三安装数万个离子推进器,也足以将其推动至理想中的轨道位置了。对于李富贵来说,去经历这般漫长等待、只为更换一个卫星轨道,他缺乏这样的耐心。于是乎,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不得不暂且搁置针对木卫三的改造计划,转而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了同样潜力巨大的木卫四以及土卫六身上。
木卫四,这颗神秘而壮观的天体,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大卫星。其直径约达 4800 公里,几乎相当于水星直径的 99%!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尺寸如此相近,但木卫四的质量却仅有水星的三分之一。此外,它与木星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大约为 188 万公里之遥,因此,木卫四上面的潮汐力要小很多,没有木卫三的问题。
由于长期受到木星强大潮汐力的作用,木卫四早已被牢牢地“锁定”住了,其绕木星公转的周期竟然与自转周期完全相同。正因如此,这颗卫星上并不会出现明显的潮汐效应。不过,也因为被潮汐力锁定了,木卫四地壳虽然比较稳定,但是却不利于他的气候变换,水汽搬运等等。经过深入调查发现,木卫四主要是由近乎等量的岩石和水共同构成的,简直可以说是一半水、一半岩石的奇妙组合。
科学家们设想的很多方案对于李富贵来说不一定适用,很多对于科学家来说是巨大的困难但是李富贵这里却不是事。李富贵的改造手段是简单粗暴的,为了将木卫四改造成适宜生命存在的星球,他从木卫四上面收走了大量的冰山,放到了乾坤戒里面去。木卫四的水还是太多了,不收走一些等以后木卫四温度升上来会变成一个大水球;然后又把从金星收来的温室气体注入木卫四,温室气体有益于提高星球的温度。
然后向木卫四的星球表面猛烈地砸下一批小行星,这样做有几个方面的好处。这些小行星将会在撞击时引发惊天动地的大爆炸,进而分解出海量的气体,逐渐形成一层厚厚的大气层。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成功营造出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环境,同时还有助于增加木卫四内部坚固的内核结构。
大量的小行星砸下来,也打破木卫四目前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一致的现状,让两者产生一定的差异,不再使其永远固定地以同一面朝向木星,促使木卫四自身的地理状况发生一些有益于生命发展的积极变化,例如引发潮起潮落等自然现象。而且这些小行星砸下来,使得这颗卫星的公转轨道向外移动了一段距离,原本是木卫四的公转轨道半径是188.3万公里,现在增加了上万公里,不过这个变化跟原本状态的差异并不大,公转周期从16.7天(地球日)变成大约17天,但是对于环境的影响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