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弦阁杂文·凡例及序并(1 / 2)

【青天凡序:且说上回之中李瑞所做的那一篇文章尚且没有展示,今番单独成一章节,一是因为篇幅受限,二也是因为当初端木手稿上便标了“俟补全”字样,故而一直留有空白,直至几日前方才与端木联系,端木提笔而作,行云流水,须臾而成,故某加之以注脚批评,今宵示之。】

序曰:明矣!今日闻此琵琶语,若拨云之感,心绪澄明。往来严师见背【暗合修道院之事】、挚友溅血【暗指华文、子武之事】、故交西归【暗合华堇之事】、由喜极而悲生之事【即为此书之根本,乐极生悲、月盈而亏、水满则溢、物极必反,古来之根本,历史之本质矣!乙巳四月初八,立夏日注】【凡此四句者,暗指了过往诸事而一并言说,更是加甚了此书的所谓“悲剧”之感。乙巳四月初十注。】虽不敢轻言忘却,仍旧畅然而心生快意。故作此章,以题此阁及一并乐音之乐事。

凡例:凡本文之所述也,无非为了一曲乐音。然,若空写乐音而无感怀之事,则真无意矣【何止乐乎?何过于乐乎?惟用意存矣!敢问先生可知,文章亦是如此,拆分细解,字字都要说出个寓意来。只是不知,先生本意如此欤?见人如此分析,可曾自知乎?故依旧有待世人批评!】。写脂香钗音文章者,大约皆是动了一个情字。可偏偏又有雪芹所作的《石头记》证曰,闺阁之中自有文墨书气,过往的文人要么未曾得见,要么就是为了以防人议论而胡诌,总之竟将大家闺阁刻画成了青楼一样【暗讽当今文圈】——且看古人之文章,哪个肯这般摧折书香门第?故而生出许多印象来,说甚么“千金有一个算一个的不自由”,要么精神不好,要么丑陋可怖,总之没文化;或曰“大家自然各个贾府”,不是淫乱无度,就是灯红酒绿。倘若真是这样,大家族从起先就不会形成,即便成了,也是活不过三五载的!却把闲话休提,言归正传。乐律虽不大懂,略知一二。题文无非随笔之事,或可博人一笑【或字可用得了?先生过谦。】——且阅:

【段评曰:暗合当今文圈,滥写文章之人可不在少数。不过大约此类人读至此处,亦不会心下不爽。何哉?空批三字“文不通”,而后便是大言“空谈”了!依我看,倒不如不骂的好。骂,无非也只有看懂之人接下了而已,坏其心情何其不值?】

四弦短,短无以及骊山华清之檐;四弦长,长足以勾山勒水述万事。诗无乐而无骨,乐无诗而失魂。是故乐音之所及,诗词之所达矣。【短物述长情,物本无情,而无情之物,又缘何歌颂其余无情之物?定是人所谓之——人乃情根俗物,故必要无聊地寓情于物,于是才生出如此多事端来!】

所承乐者,器也。器之雅名,或曰丝竹。丝之首,惟琵琶四弦而乐音缠绵,一宫一商镌刻宫樯。故弦之长虽不盈数尺,而存乎大明宫间,流泻紫禁城前,虽有安史、蛮夷之乱,烽火连天,亦未曾断。

嗟乎!昔大明万里、皇城繁茂,其何其盛也,而今安在哉?宫阙万间尽为土灰,所以称其繁华、哭其残破,惋其旧貌者,亦丝竹耳。是故盛世而养丝竹为乐,至于残败,则亦以丝竹痛惜其德、忆其旧日,哀其今日草盛。

【段评曰:这哪里是在说琵琶了?!这分明是暗指此木最终收拾残局,大抵是伏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