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玉门关之后,贾莳坐上了火车,至长安时,圣旨送到,封其为定西公,以酬其这些年拓边千里的功绩。
嗯,贾莳在安西军区司令的位置上,安西军越过里海,将边境线向前推进了五百公里。沙俄在中亚的势力,基本被清除了。
这份功绩,封一个公爵,真是不过分。从此,贾氏一门三公。
贾莳回到京城,见到贾琏时,身边跟著一个甄夭夭,怀里抱著一个坛子。
得知这是甄欢的骨灰时,贾琏不禁感慨万千。与贾交流了数日之后,贾琏得知白莲教尽管在安西影响依旧很大,但是却已经世俗化了。
白莲教内部也不提什么无生老母,真空家乡,而是倡导所谓的互助会,或者叫公社。
这是由安西那边的特殊情况导致的,尤其是一些游牧的群体,公社制度能确保与官府及时沟通。
还有就是,贾一直在推行定居制度,尽管没有做到全面定居,已经有一小半昔日的游牧部落,如今定居搞养殖了。
可见,贾莳在安西做的确实挺不错的。
说到养殖业,自然离不开豆粕。东平王的领地内,有著足够优质的土地,尽管是苦寒之地,但是每年种一季是不成问题的。
国内人口的增加,给大豆需求带来了不断的利好消息,东平王现在以一家之力,供应了国内一半以上的大豆需求。
实际上远东那片地方,真不是种大豆的好地方。只不过怎么说呢,现在的大豆种植,看的还是比较死的,一直在限制大豆种子的外流。朝廷甚至直接禁止了大豆出口,只允许出口豆粕。
种子外流的事情不可避免,但是小规模的外流,想要凭借奇缺的品种搞出优质的大豆种子,还要与国内科研机构竞争,大概是很难的。
只能说,因为贾琏的出现,这个时空的大豆科研很早就起步了。
远东方面不仅仅种大豆,还是最佳的稻米产地。东平王每年卖大米,都能挣的盆满钵满。
好处是这一家富贵长久,缺点是变成了农业大户,注定要成为内地的依附。
随著时间的发展,后续子孙还能不能继续自治还是两说呢。
贾陪著甄夭夭,将甄欢的骨灰送回了金陵,甄家祖坟还在,甄欢的骨灰得以葬入其中。
生前非但不能得到家族的承认公开露面,死后葬入祖坟,也算了了一桩执念。只是碑文比较简单,只有一个甄欢的名字,并无其他。族谱内倒是单开一页,说了其人生平。倒是没提她白莲教的身份,只是提她在安西助力朝廷抚边,受封安西圣姑。
含糊其辞,无非就是没法说清楚。内地毕竟不是安西边疆,还是要避讳的。
贾琏也跟著回了一趟金陵,去祖坟看看后,没有选定位置。心里有鬼,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还是别交代了。
八十多的贾琏,现在依旧能吃能睡,精神很好。倒是贾莳,开始忘事了,这上哪说理去。
英国人紧跟中央帝国的步伐,造出了铁甲舰之后,引发了欧洲的军事竞赛。
德国威廉一世传位给威廉二世之后,英德王室表兄弟之间,经济上虽然来往密切,军事上却是竞争对手。
沙俄发起了第十一次俄土战争这一年,贾琏八十八岁了。
战争打了两年,贾琏九十岁了才结束。结果嘛,就损失而言,双方大致打了个平手。原因自然是沙俄军事装备不如对手,战略上奥斯曼采取层层防御,消耗敌军的策略。加之中央帝国在战争后期,奥斯曼土耳其陷入被动的时候,发出了强烈的警告,要求双方立刻停火,否则不会坐视不管。
中央帝国不是说说的,而是真的在调动军队,海军方面,一支舰队抵达了波斯湾,陆军方面,至少二十个师在边境集结。
只能说,因为中央帝国的关系,奥斯曼土耳其虽然弱,但就是不倒。每次眼看撑不住了,中央帝国都会出手。
也就是说,外部已经无法撼动了,只能在内部做文章了。
实际上因为再次顶住了沙俄,奥斯曼土耳其帕夏的威望,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提升了。
毕竟沙俄号称欧洲宪兵,仗著人口优势,一直在横行霸道。
贾琏九十岁这年,李琬先一步走了,太子李纯登基。算上太上皇,贾琏送走了四位皇帝了。
新君登基之后,没有搞大赦天下那一套,毕竟在李元时期就废除了。
现在虽然没有搞宪政那一套,但皇帝对于国家的权利掌控,已经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原因也很简单,现在治理国家的难度,要远远高于过去了。以前就只是农耕,随著开启了工业化,新的问题层出不穷。
皇帝对于内阁和各部的依赖程度,要远远的超出了过去的情况。
现在的朝廷,部分越发的细分,皇帝主要抓住三个关键点,一个是兵权,一个是财权,一个是人事权。
行政权力,基本都不怎么去碰,交给内阁和各部门自己去掌握。
兵权方面,内阁一人,海军部,陆军部的架构不变,所有将领一律都是皇家军校的毕业生。随著军队规模的扩张,皇家军校还开设多所分校。
军队规模这个事情是没法子的,一直在增加。国际局势不说安定,至少是欧洲一直不消停,都在搞军备。所谓的总体战说,就是欧洲人提出来的。其次是疆域太大了,目前没完全统计,大致的估算,帝国疆域在一千五百万平方公里左右。
屡次被中央帝国收拾的沙俄,终于低头了,派遣高规则使团抵达京城,向中央帝国提出了疆域划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