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1章真老不死
老不死的贾琏又拉上一帮老东西,一起编写教材。
并且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求编入了一些白话文的内容。
关于白话文的内容,贾琏和一帮老学究们,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核心议题就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孔夫子说,有教无类。
人的智商高低不同,天才的世界和普通人的世界完全是两个概念。
所以,教育是侧重于培养天才呢?还是侧重于普通人呢?
就这个话题,贾链进行了一番阐述,认为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将绝大多数普通人囊括进来,让他们掌握知识,或是谋生的一技之长。
从这个立意出发,在教材的文章安排上,就该尽量的编入白话文。
贾琏还说,文章写出来,就该让更多的人看的到,看的懂。否则你再多的道理,别人看不懂,看不明白,那不是白忙活了么?
唐朝的白居易写诗,写完了读给路边的老妪听,她能听懂才往外发。
文言文好不好,好,言简意赅,微言大义。但要与当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古人写书用的竹简,所以才有刀笔吏一说。在那种条件下,写文章可不得就要尽量用最少的字么?随著科技的进步,制造业的出现,印刷术的出现,知识不再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作为官方的教材编撰,就该用更多人能听懂看懂的文字来讲道理。现在官府的公文都不用文言文,有白话文的确定格式,不就是为了让普通人只要识字就能看的懂么?
这些老学究争不过贾琏,只好顺了他的意思,其实贾琏不与他们争辩,强行通过也是可以的。
编了几年的教材,贾琏依旧生龙活虎的,有些人等不到贾琏先死,自己走在了前面。
只能说,人只要活的长,那些讨厌你的人就会含恨而死。
做人呢,因为别人的嫉恨和攻击导致郁闷,实在是不值得的事情。只要你活的开开心心的,难过的是那些恨你的人。
太子的吏治整顿行动,从宗室和外戚入手,拿自己人开刀,然后接著对文官动手,又是一轮清洗,最后终于把手伸向了军队。
还没等太子对军队下手呢,安西军区司令贾的奏本到了,请求退休。
这一下搞的太子有点猝不及防。尽管皇室嘴上不说,心里对于安西那片地方的土皇帝贾莳,还是颇为忌惮的,别长出一个安禄山来。
主要是安西那个地方,自然禀赋不足,加之在边关,设省之后,实际权利还是掌握在军区手里,派去的官员经常告状,说什么离开军队的首肯,什么事情都难以推行,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实际情况是官员上任之后,迫不及待的要行使权力,根本不管当地的实际情况,要搞自己的一套。偏偏贾莳对于当地的建设规划有自己的想法,这些官员事先不与他商量,上来就要乱搞,贾莳当然不能惯著他们。关键是安西那个地方,现在的情况比较复杂,官面上军队独大,地方上白莲教控制基层。朝廷的官员去了,可不是难以施展么?就这,还没算上当地的原来那帮人。
还有当地是游牧为主,编户齐民的工作很难开展,游牧意味著居无定所,人员的管控难度极大。官府的权利,只能在城镇之中发挥。
贾是东府的长子,又是陆军部里真正意义上的边疆大佬,皇帝和太子都有心让他早点退休,正在运筹帷幄呢,人家主动要求退休了。贾莳退休的求情,理由也很强大,六十多了,半辈子在安西,该回老家了。落叶归根啊!死了也要进祖坟的嘛。
随著退休申请的还有一份安西当地情况的报告,该文及其详细,涉及到方方面面,并且指出朝廷的一些官员,拿内地的经验套边疆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
贾还是很客气了,没有把那些官员真实的目的是为了抓财权写清楚,但是暗示的也很明白了。
边疆的官员,一旦掌握了军政大权,容易尾大不掉,所以呢,军政必须要分开。
贾莳能做到年龄到了退休,别的人可未必。
皇帝李琬看著贾莳的报告,把太子叫来告诉他,身为储君,不要看一个人说什么,要看他做什么。身边人的固然是熟悉的,但是也要提防,自己看到的那个熟悉的身边人,可能是他演出来的。当然了,他要能演一辈子,也认了。就怕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皇帝告诫太子,当初他登基那会,身边的人也对他说,贾氏在军中的影响太大了,不可不防。
这话没错,但也不能全信。事情要分时候,本朝正值盛世,一切向好。越是如此,越要求变,越要根据当前的变化进行不断的调整。这其中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吏治。国家承平日久,官员可以携带,皇帝不可懈怠。
最要紧的一点,只要贾琏活著一天,皇帝都不要主动去整顿贾氏。
理由也很简单,首先是贾琏八十多了,没几天可活了,他对待身后名比谁都在意。贾主动退休,应该是贾链的安排。
贾氏在东华已经有一片地方了,不会在本土生事的。你皇爷爷在位时候,贾琏最典型的操作就是安南设南北二省,逼著王氏经略暹罗,让出了安南。还有就是贾琏退休之前,缅甸王自请内附一事。这两件事情,不仅仅是开疆拓土那么简单,更多的是要看到,贾链在任上一直都是为国家著想。
不是说贾琏没有私心,否则也不会有东华北部远远强于南部,并且事实上自治的事情发生了。
贾琏做事,边界很明确,不该他碰的,绝对不会碰。只要他在,贾氏族人就不会越雷池一步。
太子要做的事情,李琬一直看在眼里,就是没去告诫,事情只有发生了,才会让人有深切的领会。
太子沉默不语,带走了他鼓动下属上的关于弹劾贾莳的奏本,整整一百多份。
退休的贾莳在回来的时候,沿著沙漠的边缘旅行时,忍不住感慨,春风不度玉门关,铁路何时送我还?
没错,铁路还是没能修通到迪化,这段路如何修铁路,实在是太难了,首先还是要解决沙进人退的问题。
朝廷为了西域和安西的控制,一直都在努力的做这件事情,但是至今没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