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章 他怎么还没死(2 / 2)

贾璉写这篇文章,就是要让所有人都看到,並且参与爭论。

社会上的爭论,很快就变成了两派,並且进行了激烈的爭论。

文人们大量的写文章进行爭论,为自己的观点说话。很快,这个爭论就超出了贾璉预设的范畴。

从观点之爭,变成了人身攻击。

朝廷紧急出面,发文制止了这类人身攻击的行为,並强调,观点爭论是可以的,人身攻击绝对不行。

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得將观点之爭,上升到人身攻击。

朝廷表態后,这种態势才渐渐的缓和下来。

始作俑者贾璉知道后,也只是微微一笑。

无论如何,全国的报纸因为此事,狠狠的挣了一笔。

学术之爭从来都是这个样子的,即便是贾氏实学的內部,也渐渐的派系林立。

总有不少人搞个新观点,然后想自己当老大,至少是一部分人的老大。

但怎么说呢,理学还是要拿出点真东西的,数学,你要拿出点新玩意,比如牛顿说微积分是他搞出来的。化学,你得像诺贝尔那样搞个爆炸奖。

在这场爭论中,实学派下场的人还真不多,都在忙著学术问题,只有一批打著实学信徒旗號的投机者,狠狠的赚了一波声望。

在这类人的吹捧下,贾璉都要被封为圣人了。

实学一派还真就人多势眾,別看多数人平时不吭声,真的有人说要给贾链封圣的时候,搞事情的记者去採访学术大佬,他们都比较实在,都觉得给贾璉封圣,確实不算过分。

这事情闹大之后,贾璉站出来在《民生报》上表態,贾氏实学,脱胎於先贤,並非贾某独创,贾某人不过是总结了各路先贤们的思想精华,意在用,而非新。封圣一说,绝对不接受。诸君都散了,別凑热闹!

贾璉不承认自己所谓的实学是自创的东西,也不接受所谓的今圣之说。

实学派的吹鼓手们被泼了冷水,但是不气馁,他们又找到了新的角度,鼓吹贾璉是当今的诸葛亮。

这类说法,很快又形成了风气,贾璉无奈的再次站出来表態。“贾某有季,好吃,好財,好色,好玩。贾某不过一俗人尔,岂敢与丞相比肩”

贾璉也知道这帮人到底想干啥,无非就是吹捧贾璉这个所谓的共师,达到实学最牛逼的目的。

师学牛逼了,这帮人不也跟著牛逼了么

学术圈一直这么玩,吹捧自己的老师,冠以“大师”的名號,然后作为师门后辈,自己也跟著牛逼了。

说到这个大师,有一阵民国大师吹的很凶。问题吧,民国是个啥鸟样,稍微懂点歷史的都知道。

不是说大师没用,有一些大师真正是在做学问的。他们也不屑於被人吹捧。

有一位大“大师”,不但喜欢別人吹捧自己,还喜欢自吹自擂。不过你翻歷史记录会发现,这位被无数人吹捧的“大师”,在九一八时都说了些啥,在长城抗战时都说了些啥,在抗战时期,又都说了些啥。对了,好像他与低调俱乐部过从甚密。

多亏了这位抗战时期躲去了丑国,不然没准真就去当汉奸了,大概他是看不上日本的,他的精神祖国在大洋彼岸呢。

只不过嘛,他在大洋彼岸没啥存在感,最终又回到了小岛,因为气量不足,被人说了几句,倒下了。

贾璉为了杜绝后患,在报纸上特意刊登一则生命。

任何人,以任何藉口吹捧所谓的实学创始人贾链,要给自己上尊號,一定是欺世盗名之辈,大家別相信他的鬼话。

狠话说完之后,终於消停了。嗯,贾璉还活著,这些人暂且蛰伏,他们决定等贾璉死了,重新出山。

网际网路上就是这样,因为观点之爭,很容易上升到人身攻击。现在发展到很多社媒上,全是二极体。

这些二极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给人贴標籤。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图省事,更为了贏和爽。

这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新鲜,他们一旦多了,割韭菜的镰刀就来了。

你还別同情他们,这类人被人收割之后,还沾沾自喜呢,觉得自己赚了,他们支持的精神偶像,一直在为他们发声,代表他们的立场。

他们从来没想过,所谓的代言人,有给他们一分钱么非但不发一分钱,还要赚钱呢。

有的事情呢,看看就得了,看完了不要轻易表態,在脑子里转几个圈子,想想这人为啥这么说,他们的目的何在

如果想不明白呢,就去找几本书来看。

观点这个东西呢,即便是別人的,拿过来用的时候,也要先咀嚼一下,弄明白了再用。

好了,不说別人了,我年轻时也好不到哪里去。只是吃的亏多了,人老了学精明了而已。

当然了,人吃亏了一定要记住,別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绝大多数时候,事物的发展不会受个人的主观意愿发展。

比如说,很多人盼著贾璉早点死,只有他死了,对於这些人而言才更有价值。

实际上贾璉那篇文章发表之后,很多人私下里骂的可难听了。但是他们不敢明著说,只能暗室亏心,骂几句泄愤。

之所以只敢偷偷骂,无非是贾璉过於特殊了,加之八十岁了,他说什么,你还真不好破口大骂。

一年过去了,贾璉还活著,街上拋头露面的女子越来越多,她们出没在各个场所內,那些盼著贾璉死的人,只能默默的嘆息。

“哎,又过了一年,他怎么还没死!”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