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从曾子临终箴言悟君子修身(2 / 2)

“出辞气”,指君子注重言语的措辞与语气,通过文明得体的表达传递思想与情感,从而远离粗鄙与悖理的言语。在春秋时期,言语表达是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体现,“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言语往往反映其内心的品德与修养。

1. “出辞气” 的核心要求:文明与得体

“出辞气” 包含 “措辞” 与 “语气” 两个方面:“措辞” 要求言语文雅规范,避免使用粗鄙、低俗的词汇;“语气” 要求语调平和适中,避免使用生硬、傲慢的语气。在曾子看来,文明的措辞与得体的语气,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自身道德修养的展现。

春秋时期的君子,对言语表达有着严格的要求。《礼记?曲礼上》繁琐的礼仪规范,本质上是通过言语与行为的约束,培养君子的文明素养。例如,“入国不驰,入里必式” 要求君子在进入都城与乡里时,放缓车速、神情庄重,这种言语与行为的配合,展现的是对他人与地方的尊重;“临丧不笑”“当食不叹” 则要求君子在特定场合控制自己的言语与神情,避免因不当表达引发他人不适。曾子一生严格遵循这些规范,在言语表达上始终做到文明得体,从未因情绪或场合疏忽而使用粗鄙、悖理的言辞。

2. “出辞气” 与 “远鄙倍” 的深层关联

“出辞气” 之所以能 “远鄙倍”,核心在于文明得体的言语表达,能够约束内心的粗鄙与悖理想法,同时传递对他人的尊重,避免引发人际冲突。在曾子看来,言语是内心的外在投射 —— 内心粗鄙的人,必然会使用低俗的言辞;内心悖理的人,必然会发表违背道德的言论。反之,通过 “出辞气” 的实践,用文明的措辞与得体的语气约束言语,能够反过来净化内心,培养尊重他人、坚守道德的品德。

例如,一个人若在与人争论时,始终保持平和的语气、使用文明的词汇,即使观点不同,也不会引发激烈冲突,这种 “出辞气” 的实践,会让他逐渐学会克制内心的冲动与粗鄙想法,培养理性沟通的习惯;而理性沟通又会进一步强化内心的文明素养,形成 “文明言辞 — 理性沟通 — 内心净化” 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 “远鄙倍” 的修身目标。

3. 当代视角下的 “出辞气”:文明交流的时代价值

在当今社会,“出辞气” 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随着网络交流的普及,言语表达的随意性增强,粗鄙、悖理的言论(如网络暴力、恶意攻击)屡见不鲜,严重破坏了网络环境与社会和谐。践行 “出辞气” 的精神,要求我们在网络与现实交流中,都做到文明表达:在网络上,不发表攻击性言论、不传播低俗信息,用理性与文明的言辞参与讨论;在现实中,与他人沟通时保持平和语气、使用礼貌词汇,避免因言语不当引发矛盾。只有每个人都做到 “出辞气”,才能营造文明、和谐的交流环境,远离粗鄙与悖理的言语,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三、“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君子修身的价值取舍

曾子在阐述君子 “三贵” 后,补充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价值取舍 —— 君子修身的重心应放在内在品德的培养与外在言行的规范上,而非沉迷于繁琐的礼仪形式与事务性工作。这种取舍,既是对儒家 “重本质、轻形式” 思想的体现,也为后世君子明确了修身的核心方向。

(一)“笾豆之事”:春秋时期的礼仪形式与事务性工作

“笾豆” 是春秋时期祭祀与宴饮时使用的礼器,“笾豆之事” 泛指与礼仪形式相关的事务性工作,如礼器的摆放、祭祀的流程安排、宴饮的席位布置等。在春秋时期的 “礼” 文化中,这些事务性工作虽有明确规范,却属于技术性、事务性范畴,有专门的官吏(“有司”)负责,无需君子亲力亲为。

例如,在祭祀活动中,“有司” 会按照 “礼” 的规范,提前准备好笾豆等礼器,摆放整齐;在祭祀过程中,“有司” 会引导参与者按照流程行礼,确保祭祀仪式的顺利进行。君子在祭祀活动中的核心职责,是通过庄重的言行、真诚的态度,表达对神灵与祖先的敬畏,而非亲自参与礼器摆放、流程安排等事务性工作。

曾子提及 “笾豆之事”,并非否定这些工作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君子应分清修身的主次 —— 礼仪形式是 “末”,内在品德与规范言行是 “本”,君子应专注于 “本” 的培养,而非在 “末” 的事务上耗费过多精力。

(二)“则有司存”:君子与 “有司” 的职责划分

“则有司存” 明确了君子与 “有司” 的职责边界 ——“有司” 负责事务性、技术性的礼仪工作,君子负责内在品德的修养与外在言行的规范,二者各司其职、互不混淆。这种职责划分,体现了儒家对社会分工的认知,也为君子修身划定了清晰的范围。

在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中,“有司” 是专门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他们熟悉各类礼仪规范与事务流程,能够高效完成技术性工作;君子则是社会的道德标杆与精神引领者,其核心使命是通过修身立德,为他人与社会树立榜样,推动道德风尚的提升。例如,在国家治理中,“有司” 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如税收征管、司法审判),君子(如大夫、士)则负责制定符合道德与 “礼” 的政策,引导国家走向 “仁政”。

曾子强调 “则有司存”,正是希望君子认清自己的核心职责,避免陷入事务性工作的琐碎中,忽视内在品德的培养。他认为,君子若将过多精力放在 “笾豆之事” 上,不仅会荒废修身大业,还会失去作为道德标杆的引领作用,违背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想追求。

(三)价值取舍的核心:重本质、轻形式的修身理念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的深层内涵,是儒家 “重本质、轻形式” 的修身理念 —— 君子修身的本质是培养内在品德、规范外在言行,而非追求礼仪形式的完美。礼仪形式是服务于品德培养的工具,若脱离了品德本质,再完美的礼仪形式也只是空洞的外壳,失去了 “礼” 的真正价值。

春秋时期,部分贵族沉迷于繁琐的礼仪形式,注重礼器的精美、流程的完美,却忽视了内在品德的培养,导致 “礼” 沦为彰显身份、炫耀地位的工具。例如,鲁国的季孙氏在祭祀时,严格按照 “礼” 的规范摆放笾豆等礼器,仪式流程一丝不苟,却在日常生活中违背 “礼” 的本质 —— 聚敛财富、欺压百姓,这种 “重形式、轻本质” 的做法,遭到孔子与曾子的严厉批评。

曾子提出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正是对这种 “形式主义” 的批判。他认为,君子应将修身的重心放在 “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 上,通过规范言行培养内在品德,让 “礼” 的形式服务于品德本质;至于 “笾豆之事” 等事务性工作,应交由 “有司” 负责,无需君子亲力亲为。这种价值取舍,既避免了君子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也确保了修身的核心方向不偏离。

四、曾子临终箴言的当代启示:在浮躁社会中坚守修身本质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诸多诱惑与挑战 —— 部分人沉迷于形式主义,追求表面的完美与光鲜,忽视内在品德的培养;部分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放松对言行的规范,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增多。曾子的临终箴言,如同一剂清醒剂,为我们在浮躁社会中坚守修身本质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坚守修身重心:重品德、轻形式

曾子 “重本质、轻形式” 的价值取舍,启示我们在修身过程中,应将重心放在内在品德的培养上,而非沉迷于表面形式。在当今社会,形式主义现象屡见不鲜 —— 有的人在社交场合注重外在形象的包装,却忽视真诚品德的培养,导致 “社交面具” 下的人际关系脆弱不堪;有的人在工作中追求表面的业绩与数据,却忽视职业道德的坚守,导致工作成果缺乏实际价值。

我们应像曾子那样,明确修身的核心是培养 “尊重、真诚、文明” 的品德,通过规范言行(“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让品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在人际交往中,不刻意追求外在形象的完美,而是通过真诚的态度、文明的言行,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在工作中,不沉迷于表面的业绩包装,而是通过敬业的态度、专业的能力,创造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只有坚守修身的本质,才能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实现个人品德的真正提升。

(二)规范日常言行:在细微处培养品德

曾子强调的君子 “三贵”,启示我们要在日常言行的细微处培养品德,通过规范身体姿态、面部神情与言语表达,逐渐提升自身的修养。在当今社会,许多人忽视日常言行的细微之处,认为 “小恶无伤大雅”—— 如在公共场合随意插队、在与人交谈时随意打断他人、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等,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实则是对品德的忽视,长期积累会导致个人修养的堕落。

我们应像曾子那样,在日常言行中保持谨慎:在身体姿态上,注重得体与尊重,如与人交谈时保持专注、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在面部神情上,注重真诚与庄重,如面对他人求助时展现关切、面对错误时展现诚恳;在言语表达上,注重文明与得体,如使用礼貌词汇、保持平和语气。通过这些细微处的规范,逐渐培养尊重他人、真诚待人、文明交流的品德,成为一个有修养的当代人。

(三)明确职责边界:专注核心使命

曾子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的职责划分,启示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要明确自己的核心使命,专注于重要事务,避免在无关紧要的事务上耗费过多精力。在当今社会,许多人陷入 “事务主义” 的陷阱,每天忙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却忽视了自己的核心目标 —— 如职场人忙于应付日常琐事,忽视了专业能力的提升;家长忙于孩子的生活琐事,忽视了孩子品德的培养。

我们应像曾子那样,明确自己的核心使命:职场人应专注于专业能力的提升与职业价值的创造,将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合理分配或交给专业人员;家长应专注于孩子品德的培养与价值观的塑造,而非沉迷于孩子的生活琐事;个人在修身上,应专注于内在品德的提升,而非在表面形式上浪费精力。只有明确职责边界,专注核心使命,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避免陷入事务主义的迷茫。

五、结语:传承曾子修身智慧,做新时代的 “君子”

曾子的临终箴言,虽历经两千多年,却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的生命感慨,提醒我们要在生命的旅程中坚守道德本质;“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 的君子 “三贵”,为我们指明了修身的具体路径;“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的价值取舍,为我们明确了修身的核心方向。这些智慧,不仅是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精华,更是当代人修身立德、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指南。

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传承曾子的修身智慧,坚守修身本质 —— 重品德、轻形式,在日常言行中培养尊重、真诚、文明的品德;明确职责边界,专注于核心使命,避免陷入形式主义与事务主义的陷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的底线,成为一个有品德、有修养、有担当的新时代 “君子”。

让我们以曾子的临终箴言为指引,从自身做起,从日常言行的细微处做起,践行修身之道,坚守道德本质,让古老的儒家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构建和谐、文明、道德的当代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