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结束时,天已蒙蒙亮。
朝阳洒在雪山之巅,映照着官兵们沾满冰霜的脸庞。
张强捂着受伤的胳膊,笑着对海涛说:“营长,这次我没掉链子!”
海涛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满是赞许:“好样的,咱们营的兵,走到哪都是硬骨头!”
驻训期满归建时,海涛的合成营不仅圆满完成了各项训练任务,还成功处置了两次边境突发情况,被上级记集体三等功。列车缓缓驶离高原,官兵们望着窗外远去的雪山,心中满是不舍与自豪。
海涛站在车厢连接处,望着胸前的军功章,脑海里再次闪过阅兵时的场景。
从阅兵广场上的荣光,到边境战场的冲锋,从荒漠演习的磨砺,到高原驻训的坚守,每一次考验都是一次成长,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极致协同、永不言弃”的阅兵精神。
他知道,作为一名军人,征程永远没有终点。
新的任务已在等待,新的挑战就在前方。
但他坚信,只要带着这支铁血之师,把阅兵时的较真劲、战场上的拼杀劲、救灾时的担当劲、驻训时的坚韧劲传承下去,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没有守护不了的国土。
列车呼啸向前,载着这群最可爱的人,向着下一个战场、下一次坚守,疾驰而去。而海涛的故事,也将在强军路上,不断续写新的辉煌。
高原驻训归建半年后,上级一纸命令送达营部。
“海涛因军政素质过硬、战功卓着,破格晋升为中校,任命为某机械化步兵团团长。”
消息传来,全营官兵欢呼雀跃,王勇这位老连长拍着海涛的肩膀笑道:“团长,跟着你,咱们总能闯出新天地!”
海涛却深知,职务越高,责任越重——如今他要带领的,是数千人的作战单元,面对的也将是更复杂的跨国联合任务与全域作战挑战。
上任伊始,海涛就面临一场硬仗。
上级要求该团作为主力,参与多国联合反恐军演,与来自三个友好国家的部队协同,在某跨国边境地带开展为期半个月的联合清剿行动。
不同于以往的单一兵种协同,这次军演涉及语言沟通、战术体系、装备标准等多重差异,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协同脱节。
“阅兵时,我们能和兄弟部队走出一条直线,现在跨国协同,也要把‘极致配合’刻进骨子里!”
海涛在团务会上掷地有声。
他第一时间组建联合指挥小组,抽调精通外语的军官担任联络员,将阅兵时的“精准协同”理念转化为“标准化对接流程”——从作战文书翻译、战术术语统一,到装备接口适配、火力打击时序,都制定了详细的协同手册。
为了破解语言障碍,他组织全团开展“每日一句外语战术用语”训练,自己也带头学习三国语言的基础指挥词汇。
针对各国战术习惯差异,他邀请外军教官来团交流,同时带领骨干分队观摩外军训练,将我方的“灵活穿插”与外军的“精准打击”相结合,创新出“联合侦察、分区清剿、立体封控”的混合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