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越级提拔(2 / 2)

他自己则带头扛着装备走在巡逻队伍最前面,即使嘴唇干裂、呼吸困难,脚步也从未停歇,就像当年在阅兵训练场上,扛着沙袋踢正步时一样坚定。

一次夜间巡逻,突遇暴风雪,能见度不足五米,巡逻车陷入积雪无法前行。

“所有人听令,结成战斗队形,徒步前进!”

海涛的口令在风雪中格外清晰。

他让战士们手挽手连成一线,踩着前面人的脚印稳步推进,就像当年暴雨中的方阵训练,任凭风雪肆虐,队伍的阵型始终整齐不乱。

走在最前面的杨海涛,裤腿被积雪浸透,冻得僵硬,却始终保持着挺拔的姿态,他知道,自己就是队伍的“标杆”,就像当年在阅兵场上的领队位置一样,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整个队伍的士气。

任务执行到第三个月,上级要求对一处重点地段的防御工事进行加固,要求在七天内完成标准化施工。

海涛将阅兵时“毫米不差”的精度要求落到实处,带着技术骨干反复测算数据,每一块钢板的拼接、每一颗铆钉的固定,都按最高标准执行。

有战士不解:“营长,高原上条件这么差,差不多就行了吧?”

海涛指着远处飘扬的五星红旗,语气坚定:“国境线上没有‘差不多’,就像阅兵场上没有‘近似乎’,我们多一分精准,祖国的边防就多一分安全!”

第七天清晨,当最后一块钢板固定到位,防御工事如期完工。上级检查时,用仪器测量各项数据,误差全部控制在毫米级,不禁赞叹。

“这简直是高原上的‘阅兵标准’!”

此时,王小虎、李刚、赵磊也闻讯赶来——他们通过部队调动,再次来到海涛麾下。

三人站在海涛面前,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队长,我们又跟你上战场了!”

杨海涛拍了拍三人的肩膀,眼眶发热。

风雪中,四人并肩望向国境线的方向,身后是整齐列队的全营官兵,远处的雪山与五星红旗交相辉映。就像当年在国庆阅兵场上一样,他们的身影挺拔如松,气势如虹。

阅兵的荣光早已融入血脉,化作守护家国的坚定信念。

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任务多么艰巨,这群经受过淬火的战士们,都会带着那份刻在骨子里的精准与坚守,在保家卫国的征程上,一次次续写属于中国军人的荣光与传奇。

就在边防任务即将收尾时,一场突发险情悄然降临。

一处海拔四千八百米的边境哨所因持续暴雪引发小规模雪崩,道路被堵,哨所内三名官兵断粮断水已超过二十小时,情况危急。

接到救援命令时,海涛正在组织最后的工事验收。

他当即抽调精干力量,带着李刚、王小虎、赵磊组成救援小队,携带破障工具、防寒物资和应急食品火速出发。

“雪崩区域地形复杂,能见度极低,大家必须做到,“一人在前探路,两人两侧警戒,一人垫后保障,动作精准,绝不慌乱!”

海涛的命令简洁有力,就像当年合练时的指令一样,让每个人都迅速进入状态。

救援队伍在积雪中艰难跋涉,深一脚浅一脚,稍有不慎就可能坠入雪缝。

李刚凭借阅兵训练中锤炼的超强耐力,扛着最重的破障锤走在最前面,每一次挥锤都精准落在积雪最厚的点位,效率远超预期。

赵磊则发挥“毫米不差”的精准意识,用便携导航仪反复校准路线,确保队伍始终沿着安全轨迹前进,避开了多处潜在的雪崩点。

王小虎则把方阵训练中“不掉队、不缺位”的坚守刻在心里,紧紧跟在队伍中间,及时为体力不支的战友递水、补充能量,始终保持队伍完整。

行至中途,雪势突然加大,一块篮球大小的冰块从上方山坡滚落,直扑队伍中间的新兵小张。

千钧一发之际,杨海涛猛地侧身推开小张,自己却被冰块擦中胳膊,剧痛瞬间传来。

他咬着牙摇摇头,只是简单包扎了一下,就继续带队前进:“阅兵场上我们能扛住烈日暴雨,今天这点伤算什么!哨所的战友还在等我们,不能停!”

凭借着精准的战术配合、顽强的意志坚守,救援小队在出发后的第八小时,成功抵达受困哨所。

当他们用破障工具打通道路,将热食和物资递到受困官兵手中时,哨所班长红着眼眶敬礼:“谢谢你们!再晚来一步,我们真顶不住了!”

海涛回礼时,才发现自己受伤的胳膊已经肿得老高,却依旧挺直着腰背,如同当年在阅兵场上接受检阅时那般挺拔。

任务圆满完成,海涛带着全营官兵凯旋。

当车队驶入营区时,他想起了给母亲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