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张辉带着队员再次来到东山煤矿附近的村庄,从村头的早点摊到村尾的小卖部,挨家挨户出示李建军的照片,询问是否有人在一周前见过他。可大部分村民要么摇头说没印象,要么说“矿洞那边少有人去,谁会注意”,只有一位放羊的老大爷提到,上周三早上看到过一个穿蓝色工装的男人往矿洞方向走,后面好像跟着一个人,但距离太远,看不清那人的样子,也不知道是不是一起的。
这条线索依旧模糊,既不能确定“跟着的人”是谁,也无法判断两人是同行还是偶遇。张辉站在矿洞主入口,看着蜿蜒伸向黑暗的巷道,手里的纸条被风吹得微微作响——李建军写下的“第三个岔路口”,此刻像一个无解的谜题,藏着他死亡的真相,却没有任何钥匙能打开。调查仍在继续,可犯罪嫌疑人的线索,依旧淹没在零散的信息里,毫无头绪。
周四上午9点,刑侦支队会议室的门紧闭,长条会议桌旁坐满了参与案件侦办的队员,空气中弥漫着严肃的气息。陆川坐在主位,面前摊着厚厚的案件卷宗,封面“东山煤矿矿洞尸体案”几个字格外醒目。“现在召开案情分析会,”陆川的声音打破沉默,目光扫过在场的队员,“先请杨林汇报现场勘查情况,重点说发现的痕迹、证物,以及对现场的初步判断。”
杨林站起身,将现场照片投影在屏幕上,矿洞昏暗潮湿的环境、尸体蜷缩的姿态、散落的矿渣等画面逐一呈现。“我们于周三下午2点进入矿洞勘查,尸体位于主入口50米处的废弃矿车轨道旁,呈侧卧蜷缩状,身上穿深蓝色工装,沾有大量矿粉和泥土。”杨林指着照片中尸体周边的区域,“尸体周围的矿渣有明显挪动痕迹,排列不规则,像是被人刻意掩盖尸体时留下的;在尸体右侧2米处提取到1枚烟蒂,经初步检测为‘红塔山’牌,烟蒂上留有唾液残留,已送技术科做DNA比对;尸体右侧岩壁有1处新鲜划痕,长度约10厘米,划痕处提取到微量金属粉末,初步判断为铁材质,可能是工具刮擦所致。”
他切换到足迹照片,画面中地面的足迹模糊不清,只能看到大致轮廓:“矿洞内灰尘厚、湿度大,足迹保存条件差,仅在尸体附近提取到1枚模糊的43码鞋印,无法辨识鞋底花纹,无法确定嫌疑人身份。另外,矿洞主入口外的空地上,发现几处踩踏痕迹,形成了一条隐约的小路通向入口,推测是嫌疑人多次往返留下的,但因近期有雨水冲刷,痕迹已不完整。”
“从勘查情况来看,矿洞是第一案发现场还是抛尸现场?”陆川问道。
杨林思索片刻:“倾向于抛尸现场。一是尸体周边无明显打斗痕迹,岩壁划痕和烟蒂的位置与尸体有一定距离,不像是搏斗过程中留下的;二是尸体蜷缩姿态较为僵硬,可能是死后被搬运时形成的;三是矿洞入口外的踩踏痕迹显示,嫌疑人是徒步将尸体搬运进矿洞的,而非在矿洞内直接作案。不过还需要结合尸检结果进一步确认。”(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