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8章 老一辈的愿望(四)(2 / 2)

短短40年间,德意志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欧罗巴洲‘中生代’国家,工业实力远逊于英格兰,政治影响力也不如法兰西的国家,到1914年一战前,它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在钢铁、化工、教育、军事等领域全面碾压英格兰、法兰西、S国等老牌列强。

这一年,德意志工业产值占全球比重高达15.7%,仅次于漂亮国。

德意志的崛起,绕不开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铁血宰相俾斯麦,另一个则是威廉二世。

俾斯麦是德意志实现统一以及前20年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人物,而威廉二世则是后20年快速发展的关键人物。

俾斯麦被人称为“铁血宰相”、“德意志的建筑师”及“德意志的领航员”。

在德意志实现统一前,俾斯麦已经是普鲁士王国的首相,在1866年发动了普奥战争并取得胜利,又在1870年又进行普法战争,打败了法兰西。

在1870年底,德意志南部四个邦国加入了德意志联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任德意志帝国宰相兼普鲁士首相。

在俾斯麦主持国政的1871年到1890年,德意志推行的是谨慎的“大陆政策”。

俾斯麦认为德意志位于欧洲中心的地缘劣势,其核心目标应该是孤立法兰西、维持欧罗巴洲大陆的均势,避免过早与英格兰冲突,为德意志的崛起争取宝贵的和平发展时间。

他任内德意志GDP增长200%,文教事业蓬勃发展,更开创了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1890年,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解除了俾斯麦的职务。

表面是君臣矛盾,实则是代际差异:老宰相的谨慎外交与新皇帝的扩张野心格格不入。

俾斯麦的离职预示德意志从“大陆政策”转向“世界政策”,最终走向一战深渊。

威廉二世年轻气盛,渴望在全世界面前彰显德意志的实力。

他在1890年罢黜俾斯麦之后,转而推行野心勃勃的“世界政策”。

德意志公开要求争夺“阳光下的地盘”,大力扩建海军,在全球范围内挑战英格兰的海上霸权和殖民利益。

他从一个谨慎的棋手,变成了一个冲动的玩家。

这种外交的致命转向,根源在于德意志经济的内在驱动。

爆炸式增长的工业急需海外的原材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当现有的世界秩序(由英格兰主导)无法满足其需求时,德意志便选择了最直接也是最危险的方式——武力挑战。

最终,与英格兰的海军军备竞赛将欧罗巴洲拖入了战争的深渊。

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

德意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遭受了全面而深重的损失,包括领土割让约13.5%、人口伤亡超过700万、巨额战争赔款以及严格的军事限制,一朝回到了解放前。

领土上,德意志的西普鲁士、波森省和部分东普鲁士被划归新独立的波国,导致东普鲁士成为飞地;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兰西,鲁尔工业区被法兰西和比国占领,严重削弱德意志工业基础;所有海外殖民地被英法日等国瓜分,失去全球资源供应和市场。

军事上约有700万士兵伤亡,占参战兵力(1325万)的53%,其中西线战场损失尤为惨重(如凡尔登战役法德双方伤亡近100万人)。?

此外,德意志被要求支付巨额战争赔款,最初定为2260亿马克(约113亿英镑),后经调整降至1139亿马克,但长期债务拖累经济,战后经济危机,民众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直接导致其经济崩溃和社会动荡,为二战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