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7章 老一辈的愿望(三)(2 / 2)

1588年,英格兰在与西国无敌舰队的关键海战中大获全胜,就此逐步登上世界舞台。

18—19世纪,随着英格兰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手工工场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当亚当·斯密以《国富论》指出了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后,英格兰开始在本国强大工业能力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贸易,拓展全球市场。在各种合力下,英格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在此期间,英格兰打败了强邻法兰西,成为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国。

英格兰和之前的西国、葡国、尼德兰不同,他本身具有强大的工业能力,已经不满足于赤裸裸的殖民掠夺,而是需要有一个廉价的充足的原料来源地,以及一个广阔的工业品倾销市场。

于是他们在全世界占领广阔的殖民地,从阿福利卡洲到亚细亚洲再到北美洲,他们从这些地方掠夺原料,运回国内生产出来后再销售到全世界。

鼎盛时期的英格兰,控制着当时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全球24个时区都有英格兰的领地,是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英格兰一位经济学家在1865年曾这样描述英格兰的情况:北美是英格兰人的玉米地,漂亮国是英格兰的棉花种植地,枫叶国是英格兰人的林区,土澳是英格兰人的牧场,秘国是英格兰人银矿产地,东印度群岛是英格兰的甘蔗、咖啡、香料种植园。

为了维持这个自由贸易圈,英格兰人不惜动用武力,四处发动战争。

当他们的自由贸易在华夏行不通的时候,他们就发动了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世纪60年代起英格兰开始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机器工业逐渐代替了工场手工业。

英格兰工业的发展,工业产量急剧上升,“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努力寻找新的资源及产品生存空间。

为了扩大商品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加紧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动,英格兰陆续征服了华夏的周边国家和邻近地区,让它们成为自已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

华夏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具有巨大扩张价值但工业体系与国防体系相当落后的国家,自然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选择的最佳对象。

由于华夏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在欧罗巴洲市场十分受欢迎,英格兰人希望华夏能开放贸易。

但英格兰出口的羊毛、呢绒等工业制品在华夏却不受青睐,华夏拒绝与英格兰进行贸易,让英格兰贸易利润受损严重。

为了改变这种对自已严重不利的贸易局面,英格兰采取外交途径强力交涉,未能达到自由通商的目的,就采取了卑劣的手段,靠“毁灭人种”的方法,向华夏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鸦片。

鸦片大量输入,使华夏每年白银外流达600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