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凌晨 0点半,张凯将提取的血液、肝脏、肾脏样本及死者 DNA样本交给技术科,特别叮嘱:“重点检测血液样本中是否有镇静类药物成分,排除嫌疑人先用药迷晕死者再实施伤害的可能;优先比对死者 DNA与失踪人员数据库,尽快确认死者身份;同时对工装上的暗红色污渍进行血迹检测,对黑色纤维进行成分分析,确认是否与嫌疑人相关。”
走出解剖室,张凯看着窗外漆黑的夜空,拿起手机拨通陆川的电话:“陆队,解剖结果出来了。死者男性,35-45岁,身高 170厘米,死因是外伤性脾脏破裂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死亡时间约 7天前上周三前后,死前 12小时未进食;体表损伤为钝性外力撞击所致,与矿洞环境关联密切,工装上提取到疑似血迹和陌生纤维,已送去检测;死者 DNA样本已提交,正在比对失踪人员数据库。”
电话那头,陆川的声音带着一丝振奋:“太好了,张凯!这个结果太关键了!它不仅明确了死因和死亡时间,还为后续侦查缩小了范围——结合王帅走访到的白色面包车线索,嫌疑人很可能是通过车辆运输死者到矿洞,作案动机可能与矿洞相关秘密有关。你尽快整理好解剖报告,同步给王帅和技术科,让他们围绕‘上周三前后’‘白色面包车’‘矿洞秘密’这几个关键点展开追查。”
挂了电话,张凯走到解剖室的窗边,看着远处逐渐亮起的街灯,心中清晰地知道,虽然死者身份尚未确认,嫌疑人仍在逃,但解剖发现的每一个细节,都在为案件侦破搭建关键桥梁。他相信,只要各部门协同推进,顺着“脾脏破裂的钝性外力来源”“死者身份”“黑色纤维与白色面包车”这几条线索追查下去,很快就能揭开矿洞命案的真相,让埋在黑暗矿洞内的死者,重见天日,沉冤得雪。
周三上午 8点,技术科传来初步消息:死者工装上的暗红色污渍确认为血迹,且属于死者本人;黑色纤维为涤纶材质,常见于工业用帆布或工装;死者 DNA样本与失踪人员数据库中的“李建军”男,42岁,前东山煤矿矿工,7天前报案失踪初步匹配,正在进行精准比对。张凯得知消息后,立即将情况反馈给陆川——东山煤矿矿洞命案的侦查,终于迎来了第一个重要突破口。
周三上午 9点,刑侦支队技术科的 DNA比对报告刚送到陆川手中,红色印章标注的“确认吻合”格外醒目——东山煤矿矿洞尸体,正是失踪 7天的前煤矿矿工李建军。“张辉,你带两组人,一组去李建军家采集亲属 DNA二次复核,另一组同步走访他的家人、工友,摸清他失踪前的行踪和人际关系。”陆川将报告推给张辉,指尖在桌面轻轻敲击,“重点查他为什么去矿洞,有没有接触过陌生人,别放过任何细节,哪怕是看似无关的闲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