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一章 惊天秘密(1 / 2)

…………

一阵短暂而急促的低语后,只见厄德四世原本凝重如铁的表情渐渐松动,紧抿的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下。随即,一丝久违的、带着几分如释重负和阴狠算计的笑容,终于爬上了他的脸庞。

这个主意虽然有些阴险,但在眼下,似乎确实是唯一能同时应付东西两边、将自己从泥潭中拉出来的“妙计”了~

…………

几天后,一条精心炮制、细节丰富得让人不寒而栗的消息,如同瘟疫般迅速传遍了周边各大公国的街头巷尾,成为了酒馆、市场和贵族圈子里最炙手可热的谈资。

一位自称来自施瓦本公国、不愿透露姓名和样貌的“宫廷秘使”,通过某些隐秘的渠道,向几个关键地区的“可靠人士”透露了一个惊天秘密。

据他所述,一切的祸根都源于贪婪的施瓦本宫廷:

在伦巴第公爵的极力怂恿和“事成后瓜分领土与财富”的巨大诱惑下,施瓦本宫廷的勋贵们精心编造了一个有如弥天大谎般的谣言。他们四处散播,声称勃艮第侯国意图在法王的全力支持下,主动进攻勃艮第公国,以报多年前的一箭之仇,并最终实现吞并整个公国领土的野心。

为了“揭露”贝桑松宫廷所谓“虚伪狡诈”的真面目,为了“阻止”勃艮第侯国的“扩张野心”,施瓦本宫廷才“不得不”“仗义出手”,决定“配合”勃艮第公国,“共同出兵”讨伐“背信弃义”的勃艮第侯国。

秘使将此番波及多方、导致生灵涂炭的战乱的罪魁祸首完全归结于施瓦本公国的阴谋挑唆,言辞极其犀利,极尽渲染之能事,将施瓦本描绘成一个包藏祸心、企图通过挑起战争火的阴谋家。

至于这位“宫廷秘使”究竟姓甚名谁,隶属于施瓦本哪个派系,没有任何人知道。

而他为何要如此“大义凛然”地揭露宫廷的“最高机密”,其动机更是一个让人猜不透、想不明的谜底,引得无数人私下揣测是否施瓦本内部出现了巨大的权力裂痕?抑或这本身就是另一层更深的阴谋?

无论如何,这则消息的流传,成功地将此次战事的矛头引向了施瓦本公国,将勃艮第公国描述成了一个受奸人挑唆的受害者。这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勃艮第公国面临的外交压力,为第戎宫廷争取到了宝贵的喘息和操作空间。

真相在权力的棋局中往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讲述的故事更能被人相信。

当传言一步步开始发酵,在周边地区引发广泛猜测和议论时,第戎宫廷看准时机,又祭出了一招足以博得外部不明真相的旁观者同情的“妙计”。

他们发布了一系列言辞恳切的官方文书告示,在公国境内各处人流密集的市集、城门和酒馆外四处张贴,尤其针对那些来自其他地方、消息灵通的外来商人。

告示中,宫廷以一种“沉痛而坦诚”的姿态,间接但明确地“证实”了先前流传的传言“基本属实”。这种由官方出面给予的“确定性”,如同雪片般被这些往来各地的商队和旅人带到了四面八方,迅速解开了许多不明真相人们的困惑,仿佛让这些人终于得到了“权威”的答案。

为了“弥补”自己在此次事件中“因受蒙蔽而犯下的过错”,第戎宫廷在告示中郑重宣称,将即刻派遣宫廷任命的特使,分别前往巴黎和贝桑松,亲自向这两位“卷入战争威胁的邻居”们表达最诚挚的歉意,并寻求“和解之道”。

这一放低姿态、看似无比诚恳和负责任的举动,成功地在外界塑造了一个“勇于认错、追求和平”的形象,赢得了不少旁观者的好感。

更重要的是,它无形中极大地强化和坐实了此前传言的真实性——如果第戎宫廷不是真的“受了委屈和欺骗”,又何必如此大动干戈地派特使去赔罪呢?

通过这一系列将舆论引导、官方“证实”和外交姿态完美结合的、“洗白”自身污点的精妙操作,第戎宫廷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野心勃勃的侵略者和东西两线作战的失败者,巧妙转变成了那个“同样被施瓦本和伦巴第阴谋所愚弄、被动卷入瓜分勃艮第侯国阴谋中的受害者”。

他们将自己的错误决策和政治污点,都干净利落地甩给了远在东境的施瓦本公国,为自己争取到了弥足珍贵的战略缓冲和外交回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