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惭愧,还望邓兄海涵!”
“孟固山,终于拿定主意了么?”
“什么固山不固山,刘兄弟何必笑话为兄?”
“哈哈哈!”
邓常春家宅倒座房正中的一间内,三人终于聚齐。
最晚到来的那位一露面,邓常春和早到一步姓刘的镶黄旗汉军甲喇章京,齐齐站起来迎接,同时彼此寒暄了起来。
有的时候,世事就是这么奇妙。
尽管杨振并没有在邓常春的面前,说起祖泽润曾经写给的那个名单,更没提及过让他留心联络哪些人,但是当清虏日薄西山,大潮退下,一些拥有别样心思的人,还是自己浮出了水面。
没错,被邓常春称呼为“孟兄”的人,正是祖泽润名单里的孟乔芳。
而被孟乔芳称呼为“刘兄弟”的人,则是祖泽润名单里的刘良臣。
当初,祖泽润告诉杨振,排除祖家自己那一系出身的八旗汉军将领之外,在其他八旗汉军将领里,孟、刘、邓三人最有可能会在形势出现重大变化之际反正,如今果不其然。
不得不说,还是汉奸最了解汉奸。
“听说你昨夜跟着出了城,见到了金海伯杨都督?”
“正是。”
孟乔芳虽是永平府武将出身,但却一身文人气息,身材高大,仪态儒雅,唯有脑后的金钱鼠尾破坏了他的一副好相貌。
面对现在地位远低于他的邓常春、刘良臣,孟乔芳略显得有些尴尬和拘谨,看清室内只有刘、邓二人后,忙问起了他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杨文魁可在金海伯军中,邓兄可曾见到?”
“杨文魁?”
邓常春没料到孟乔芳别的不问,竟然先问起了在辽阳内反正,投诚杨振的前正白旗汉军梅勒章京杨文魁。
邓常春当然知道杨文魁,也知道杨文魁跟孟乔芳关系不错,甚至知道他们都是在永平府被俘后剃发易服跟着第一次打进关内的清军东归的。
事实上,邓常春之所以在之前的彼此私信联络之中断定孟乔芳也有反正之心,而并非多尔衮或者八旗上层针对他搞的钓鱼执法,很大部分原因就在于此。
杨文魁反正有功,在杨振军中仍得重用,这是在英亲王阿济格递交到盛京的悔过书里提到过的。
阿济格在其悔过书中为了将自己从辽阳城的失守之罪中摘出来,甚至夸大了杨文魁反正造成的影响,同时也夸大了杨振为拉拢杨文魁反正开出的价码,夸大了杨文魁反正后在杨振军中的地位。
当然,被夸大的,还有全节、线国安等人,甚至南褚、白尔赫图等人的作用。
阿济格的夸大,固然为其减轻罪罚起到了作用,可是对八旗汉军将领们来说,杨文魁就变成一个他们可以用来权衡自身利弊的标杆了。
既然全节、线国安这些当年发动登州之乱然后渡海降清的人,都能既往不咎,前罪尽销,而且仍然获得重用,他们还能有什么顾虑呢?
事实上,刘良臣及其身边的一些人,就是在那个时候下定决心脚踩两条船的。
而孟乔芳也是在阿济格的悔过书在盛京城内传开的时候拿定主意,开始主动接济邓常春的家人,慢慢与邓常春搭上线的。
在辽阳城易手之前,作为镶白旗汉军固山额真,孟乔芳本应一并跟着去辽阳的,但是因为他是黄台吉任命的镶白旗汉军固山额真,所以阿济格不信任他,也看不上他,就没有带他,结果反而让他逃过了一劫。
邓常春对此也心知肚明。
但是这一次,他在杨振军中的确没有见到杨文魁,也没听杨振提起,于是只好如实回答道:
“杨文魁倒不是不曾见到。某与杨都督的联络,虽是奉旨而行,但是甚为隐秘,并未在杨都督跟前见到其他人。”
“是这样啊。”
孟乔芳听见邓常春这么说,一时间神色有些失望。
孟乔芳被俘投降清虏后,虽然旗籍被编入镶红旗汉军章京,后又升任镶白旗汉军固山额真。
因此,不论其降清前在永平府,还是降清后在两白旗,其与杨文魁叔侄的关系都相当密切,并非是邓常春所认知的那样,只是关系不错,而是私交莫逆。
两家之间,甚至早早就定下了下一辈的姻亲。
所以,听闻杨文魁、杨声远叔侄发动兵变、率部反正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白天当值的时候胆战心惊,夜里睡觉的时候也提心吊胆,总怕有人揭发他与杨文魁叔侄的关系,然后被捉拿下狱。
好在杨文魁被调离盛京,驻防辽阳已久,自多尔衮登基以来,两家来往并不多,所以杨文魁兵变的消息传到盛京,也未引起有心人对孟乔芳的注意和告发。
但是,孟乔芳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心里有了这个隐忧,自然不想坐以待毙,而是决意要抓住重新改变命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