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计可施的苏克萨哈,只得告辞离去。
好在其离开之前,他在杨振这里,意外确认了英亲王阿济格等人的下落。
杨振命人将阿济格、苏拜、阿尔津的首级装在托盘里,直接摆在了苏克萨哈的面前。
震惊不已的苏克萨哈,随后向杨振提出,希望能将阿济格的首级带回去,但被杨振拒绝。
杨振发现苏克萨哈见到阿济格等人的首级后有点失魂落魄,当场又作势叫人去传令南褚、白尔赫图、毕力克图、罗硕等人,从附近营地赶来与其相见。
苏克萨哈闻言,更是大惊失色。
南褚、白尔赫图、毕力克图、罗硕等人投降杨振的传闻,经过阿济格生前为给自己脱罪而上悔过书之后,在盛京八旗各个圈子里早已不是秘密。
但是,苏克萨哈一直不愿相信,也不敢相信这些传言,他宁肯相信这些人只是被俘而已,所谓投降杨振云云,只是阿济格为掩盖自己的无能,为给自己脱罪而编造的借口。
在他看来,这些人是什么出身,什么身份,怎么可能跟八旗汉军里面的那些脑后有反骨的三姓家奴们一样说降就降了呢!
当然了,在这个问题上,苏克萨哈自动忽略他自己出身的家族在历史上的背叛行为。
因为其家族出身叶赫,但却在后金崛起、叶赫没落之际,为了自保背叛了叶赫,并且选择投靠了叶赫的世仇老野猪皮。
既然事大事强是草原和女真部落一直通行的惯例,那么他就没有资格指责他的同族选择投靠杨振。
或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苏克萨哈拒绝了杨振最后的提议,并没有一直在杨振的大营内等着面见南褚、白尔赫图和罗硕等人。
五月二十日凌晨,接近寅时,苏克萨哈与邓常春在黎明前的黑暗掩护下悄悄回到了盛京城内。
而得到了杨振的一定保证之后,多尔衮立刻加速了弃守与撤离的准备,五月二十日天上午即发布了“诏准”内三院搬迁兴京的旨意。
没错,就是诏准。
在这封明文发布的旨意之中,多尔衮将内三院典籍、符宝、人员等等先行搬迁至兴京安顿的事由说成了是内三院大学士提出的,他只是考虑到盛京城近期战事频繁,恐有城池倾覆之危而予以批准而已。
果然,诏书既下,盛京八旗各衙门很快就纷纷上书,要求参照内三院搬迁兴京之先例,请求准许盛京八旗。
对此,多尔衮批复同意,但却要求盛京八旗各衙门先做登记、编队之准备,等做好了一应准备,方可听令而行。
当天下午,旨意出来,盛京城内很快进入了一种别样的喧嚣与忙碌之中,八旗各衙门外面都挤满各旗下等待登记编队的老弱妇孺。
以至于盛京城八旗衙门发布的宵禁命令,在新的旨意下达之后,也基本成了一张废纸了。
与此相应的是,及至当天傍晚,盛京城内的许多王公大臣府邸,也都通过各种渠道将优先搬迁兴京安置的请求,递进了多尔衮的皇宫大内。
比如两黄旗的安亲王府、康亲王府,两蓝旗的原肃亲王府、郑亲王府,两红旗的原礼亲王府、克勤郡王府,等等。
多尔衮在暗自恼火愤恨之余,却也不得不捏着鼻子一股脑儿都批准同意了。
他原本还担心这些王府在其抛出内三院搬迁兴京之议后,会带头站出来跟他唱对台戏,反对迁都。
但是,等他看到,这些王府在看穿了他的意图后,不仅没有站出来反对,反而争先恐后抢着撤离盛京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极其的不是滋味。
因为这足以说明,盛京城内的各大王府,不管是新王府,还是老王府,都没有同仇敌忾,死战到底的决心。
同时也说明,这些王公府邸的王公大臣们,并不看好坚守盛京的前景,并不相信他多尔衮能守住盛京城。
当然了,多尔衮及其亲信大臣们自己本身也没有这份信心,否则他怎么会抛出内三院搬迁兴京之议,又怎么会私底下与杨振联络接洽?
但是,他希望别人有,更希望别人为他死守盛京。
因为这样才能为他拖住追击的队伍。
就在这样的一片混乱之中,五月二十日傍晚,两个留着金钱鼠尾、穿着长袍马褂,一副旗人打扮的中年男子,前后相隔了小半个时辰的工夫,先后拐进了邓常春闭门居住的偏僻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