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真是你?!快给邓总兵松绑!”
“卑职邓常春,拜见都督!”
被捆着送来的这位故人,正是当初在盖州一去再无消息的邓常春。
早在南褚他们被俘归降后,杨振也曾打听过邓常春的消息,但是南褚他们与八旗汉军群体并无交集,对邓常春也没有什么印象,根本不清楚其回到盛京后的情况。
直到全节、线国安他们投诚归附过来,杨振才多少了解一点消息,但也仅限于知道他被罢官免职,被要求闭门居住,其本人不得擅离其宅邸一步。
当时杨振心中还有些疑惑,不清楚多尔衮这么做究竟是唱的哪一出。
因为如果邓常春像他本人所说的那样,在回到盛京后坦承了自己被放归的原因,那么以多尔衮的尿性,十有八九会直接将其斩首了事。
毕竟在盛京城内留着这样的一个人,早晚是个祸害。
然而实际情况却跟杨振预料的并不一样,回去后的邓常春不仅并未被杀,甚至都没有下狱,而只是被剥夺了官职,闭门闲居而已。
难道邓常春并没有如当初他所说的那样向多尔衮坦承其被放归的真实原因?
如今邓常春出人意料的夜闯杨振营地,被五花大绑的送到杨振面前,杨珅命人为其松绑之后,当即直言不讳地问了起来。
“卑职按计划如实说了。”
“怎么说的?”
“卑职坦承,被放归盛京就是都督要邓某回来做内应的,一者是帮助都督策反盛京八旗其他汉军将领,二者是等都督挥师北上进攻盛京的时候,拉着其他汉军将领开门献城。”
“这,你都如此说了,难道就没有激怒多尔衮?”
“多尔衮一开始是很恼怒,有一些在场的王公大臣都对卑职喊打喊杀,英亲王阿济格当场就准备将卑职处死,但是多尔衮最后并未下旨处死卑职。”
“你可知是因为什么?”
“卑职以为,是因为都督。”
“因为我?”
“正是。”
杨振一时有点懵,但是很快邓常春就将他对此事的思索理了出来。
“卑职曾反复思量,有一得之愚,愿禀报都督。卑职以为,首先一个,就是多尔衮想留下一个与都督维系联络的渠道,而卑职,就是这个渠道。其次,卑职既然坦承了都督要求卑职所做之事,可能在多尔衮眼中,卑职已没有威胁。再者,城内八旗汉军将领,本就已人心不稳,其再杀卑职,是又添一动乱之因。另外,多尔衮可能也考虑到了,若其杀了卑职,硕托、星内、伊图等人,将永无被放归之希望。”
邓常春这番话,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听得杨振忍不住频频点头。
“那这次你来见我,是多尔衮的安排?”
“英明无过于都督。”
杨振听见邓常春的回答,点了点头,同时也将其方才说的与多尔衮的这个安排联系到了一起。
邓常春见杨振若有所思,当即将他这次出城前后的来龙去脉讲了出来。
就在当天晚上戌时左右,一直在家闭门不出的邓常春,突然被多尔衮下旨派人带到了宫中。
多尔衮当着一众在御前议事的亲信大臣的面儿,命邓常春趁夜秘密出城,前往大南门外三里的金海镇军大营联络杨振。
结果其缒城而下后摸黑没走多远,就被埋伏在前线堑壕里的火枪营暗哨摁住。
幸亏他及时亮明了其城中内应的身份,声明是来求见杨都督,才被将信将疑的暗哨小队捆起来送到了在前沿值夜的张国淦,然后送到了杨振的营帐中。
而多尔衮交给邓常春的任务,也很简单,就是秘密抵达杨振大营,并转告杨振,他要派遣使者与杨振谈一谈。
如果杨振拒绝,不谈也不见,那就一切休提。
如果杨振答应面见其使者,多尔衮希望杨振在对双方都有利的事情上讲点道义,一者不能扣押或杀害前来接洽的使者,二者不能违反或者背弃双方达成的约定。
要说现在杨振在清虏那边的名声,那真是顶风臭十里。
以前曾诱杀过前来招降他的尚可喜、范文程,几个月前又扣押了议和谈判的硕托、星内、伊图等人。
以至于现在,连多尔衮这种生性狡诈的人,都不得不事先派人约定好不扣留使者,然后才敢派使者前来联络谈判了。